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7湳仔村可見植物介紹



湳 仔 村

可 見 植 物



目 錄

 正榕 #59

 黃金榕 #60

 三角椰子 #61

 酒瓶椰子 #62

 小葉欖仁樹 #63

 台灣欒樹 #64

 光臘樹 #65

 烏桕 #66

 烏心石 #67

 白樺 #68

 波羅蜜 #69

 阿勃勒 #70

 馬拉巴栗 #71

 樟樹 #72

 芒果樹 #73

 龍眼樹 #74

 龍柏 #75

 桂花 #76 

     七里香 #77

 九重葛#78

 綠竹 #79

 金錢樹 #80

 桃花心木 #81

 鳳凰木 #82

 福木 #83

 長葉變葉木(1) #84

 變葉木(2) #85

 螺旋變葉木(3) #86

 胡椒木 #87

 羅漢松 #88

 芙蓉 #89

 翠蘆莉 #90

 長春花 #91

 大波斯菊 #92

 澄波斯菊 #93

 矮仙丹花 #94

     馬纓丹 #95

 雞冠花 #96

 金英樹 #97

 蚌蘭 #98

 木槿 #99

 野莧菜 #100

 馬齒莧 #101

 大花咸豐草 #102

 長柄菊 #103

 葉下珠 #104

 牛筋草 #105

 台北草 #106

 百慕達草 #107

 孟仁草 #108

 假儉草 #109

 辣椒 #110

 布袋蓮 #111

 蘆葦 #112



正榕




科:桑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、聚善堂、奉德宮等多處。

屬:榕屬。

別名:老公鬚、鳥榕、松仔、松榕、根樹、倒吊榕根、山榕、雀屎榕及千根樹。

原產地:印度、馬來西亞、澳洲、中國大陸、日本、琉球、台灣。

類型:常綠大喬木。

植株高度:可高達20公尺以上。

葉片:單葉,互生,葉脈是閉鎖葉脈,葉片是單葉,有葉柄的。長6~9公分,寬3~4公分先端鈍(無排水尖),基部圓至闊銳尖,薄革質或肉質狀紙質,全緣,表裡兩面具光滑無毛。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的顏色略淡,葉柄長1~2公分,光滑無毛。

根部:氣根,板根支撐與幫助呼吸。

花朵:隱花果,紅褐色或黃色。

果實:果實無柄;果實成熟後紅褐色至黑紫色。




黃金榕




科:桑科。 發現地點:龍雲寺、湳仔公墓、道路等多處。

屬:榕屬。

別名:黃斑榕、黃葉榕。

原產地:栽培種。

用 途:園景樹、行道樹、盆栽。

特 性:常綠小喬木。

葉橢圓形,厚革質,新葉呈金黃色,日照不足或老葉則轉為綠色。性喜高溫多濕,日照需充足。又具耐旱抗瘠的特性。為石牆蝶幼蟲之寄主食物。因其萌芽力強,故可修剪整形成傘形等或各種動物造型,極為美觀。外來引進種,臺灣各地均有值株。性喜高溫多濕,少病蟲害,耐風又耐潮,對空氣污染抗害力強。



三角椰子


科:棕櫚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活動中心。

屬:小竹椰子屬。

別名:老人棕、三角檳榔。 原產地:馬達加斯加,1972 年引進台灣。

用途:1.行道樹、庭園美化或盆栽:莖上端由葉鞘組成近三角稜柱狀,形態奇特。2.在原產地葉子被作為蓋屋頂用的草料。3.果實可供食用。

莖:單幹,高 2.5~5.5 公尺,最高可達 8 公尺,樹幹圓柱形;葉:葉頂生,葉鞘排列之切面呈三角形,殘存包被樹幹,灰綠色,羽狀複葉,葉片上舉,末端反曲狀;葉柄基部葉鞘擴展,上下排成三列,基部有一部分生滿褐色的軟毛;新葉直立伸展,老葉斜向四周開張;葉柄及葉軸細長;小葉多數,細線形。花:花單性,雌雄同株,肉穗花序,枝硬,長 50~60 公分,花黃綠色;花 3 朵一組,中央雌花,兩側雄花,七~九月為花期。果實:果卵球形,徑長 1.3~2.5 公分,成熟時呈金黃色;種子橢圓形,徑長約 1~1.5 公分;胚嚼爛狀,生於種仁側上部。喜歡充足陽光。成年樹喜水但耐旱,0 C°以下葉片會因凍害而枯黃,為較耐寒的棕櫚類植物;葉面不可直接澆水。


酒瓶椰子


科: 棕櫚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活動中心、奉德宮。

屬:酒瓶椰子屬。 原產地:毛里斯島及馬達加斯加。

別名:瓶椰、德利椰子。

分布:1909 年由熱帶美洲引入台灣,現廣植於各地庭園,適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。

用途:1. 園藝觀賞用。配植以列植最為壯觀,可創造出特殊景觀,觀葉賞幹,樹形奇特,為名貴之椰樹。2.種子堅硬,象牙質,可作手機吊飾等飾品。

莖: 褐色有環紋狀,甚顯著;全株高可達 3 公尺。原產地的天然生母樹,有高達 18 公尺者。葉:羽狀複葉,全裂,小葉 40~60 對,披針形,葉柄呈紅褐色,堅硬,葉鞘圓桶狀如竹,樹皮緊被樹幹部。花: 雌雄同株。肉穗花序長約 30 公分,小梗有花 3~7 朵, 螺旋形排列,佛燄苞多枝,排成二縱列,並作覆瓦狀,花被二輪,六片;內側花被鑷合狀,其長 約為外側者之三倍;雄蕊六本,潛藏性,花絲基部合生,退化雌蕊三角形或圓錐形,較雄蕊為長 ;雌花生於小梗基部,退化雄蕊壺形,先端六裂。花期三月起。須種 20 年以上,才會開花,抽穗至開花約 1.5 年。果: 漿果成熟呈金黃色。種子橢圓形。特徵: 常綠小喬木,單幹,褐色有環紋狀。雌雄同株,漿果成熟呈金黃色。種子橢圓形生性強健,喜高溫多濕,日照需充足,不耐寒。



小葉欖仁樹



科:使君子科 。 發現地點:湳仔水霸公園。

屬:欖仁屬。

別名:細葉欖仁樹、非洲欖仁樹、雨傘樹、錦葉欖仁(白葉栽培種) 。

原產地:東非、馬達加斯加。

用途:行道樹,庭園樹。樹材可供建築,果皮含韖質,可作染料。

莖:輪生主幹,層層分明有序向四開展,幹直挺、細長;側枝輪生;平展,樹型整齊細緻。葉:葉片單葉叢生於小枝先端,小提琴狀倒卵形,先端圓,長約 5 公分,全緣。葉片細密且單薄,幾片小葉簇生在枝端,葉朝上舉。冬季落葉,枝條細密。花:白色,小而不顯著,呈穗狀花序。花期在秋季。果實:長約 1.5 公分,類似橄欖,果肉甚薄,黑褐色。植物體耐鹽分,種子可依靠海漂及蝙蝠傳播。

特徵:落葉喬木,樹高 5~10 公尺。株高多 2~3 層樓高,栽培土質選擇性不嚴,只要土層肥厚,粘性不強之地均能成長,但以肥沃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生育最旺盛。排水,日照力求良好。繁殖法:以播種、嫁接法繁殖。



台灣欒樹


科:無患子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對面。

屬:欒樹屬。 原產地:台灣特有原生種。

別名:金苦楝、苦楝公、苦楝舅、台灣欒華、拔仔雞油、苦苓江、台灣金雨樹

分布:分布於全島低海拔的闊葉林中。

用途:1.園景樹、行道樹2.藥用:根及根皮:疏風清熱,收斂止咳,止痢殺蟲。治風熱咳嗽,風熱目痛,痢疾,尿道炎。

莖:高可達 20 公尺,徑 20~45 公分,樹幹通直,灰黑色,光滑;小枝直立或近似直立。葉:二回羽狀複葉;先端銳尖,基部鈍而歪,紙質,邊緣有鋸齒;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淡綠色;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;葉柄長 3~6 公分,粗壯。花:花小形,多數,黃色,雌雄同株或雜性花多數,呈頂生的圓錐花序;秋季開黃色花。果實:蒴果,由像燈籠狀粉紅色的三瓣片合成,成熟時轉為褐色,蒴果顏色由淡紅轉為紫褐,從果瓣中肋裂開,種子像是夾在三片蝶衣中,黑褐色。

特徵:落葉大喬木,為台灣特有樹種且名列世界十大名木之一。因從滿株綠葉到開花時呈黃色,結果時轉為紅褐色,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,共有四色,觀賞期特長,被稱為四色樹。初秋開花時柔黃色圓錐花簇密生樹頂,遠望像金雨灑落。



光臘樹




科:木犀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對面。

屬:梣屬。

用途:家具材料、庭園樹、行道樹。

別稱:台灣光蠟樹、白蠟樹、白雞油、脫皮樹、山苦楝、台灣白蠟樹。

原產地:原產地在台灣,為台灣特有種。

分布:分布於低海拔季風林。

莖:半落葉喬木,樹皮薄,灰白色,作片狀剝落,幹上留有雲形剝落痕跡。具油蠟色澤,材質堅軔優良。葉: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對生,具葉柄,柄及葉軸具縱溝;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葉基楔形,葉尖銳尖,葉緣全緣,上下表面無毛,有時葉柄與脈上被毛;秋天葉片會轉黃。花: 花序為密錐花序,頂生;黃白色,花萼鐘形。 果:翅果,果形狹長呈片狀生長,披針狀篦形,先端鈍或凹,平滑,成熟時褐色。

特徵:常綠半落葉喬木,樹皮灰白色,樹姿優美,結果期時一個個長線形的翅果掛在樹上隨風飄曳,令人賞心悅目。樹液則是獨角仙成蟲喜愛的食物。



烏桕



科:大戟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道路旁。

屬:烏桕屬。 原產地:中國大陸,本地自生種。

別名:烏桕、鴉桕、木蠟樹、樁仔、瓊仔樹、桕仔、桕仔樹、木子樹、烏果樹、蠟油樹、木梓樹、卷子樹、木油樹、木樟樹、虹樹、椏桕、蠟燭樹、瓊仔。

用途:重要的民俗植物。種子外面的假種皮可做蠟燭或肥皂原料;製油、傢俱、雕刻、薪材、行道樹、藥用。

莖:株高可達 15 公尺,樹皮為灰褐色具縱裂,具乳汁,老樹的栓皮層有剝落的現象。葉:葉互生,菱形全緣,柄先端具有 2 腺體,能分泌蜜汁,葉片有毒,秋季時會轉為紅、橙、紫、褐、深綠或釉綠等色。花:穗狀花序,雄花每三朵簇生於一苞內,雌花著生於花序基部。果實:蒴果倒卵形至球形,初為綠色,成熟時黑色,胞被開裂。種子外有一層蠟,種仁含油20%臼蠟和臼油為主要的化工原料,可製蠟燭、肥皂,油漆等等。唯有毒不能食用。

特性:落葉大喬木。因烏臼鳥喜食其種子而獲名,因葉片在植物染中,所呈現的顏色是黑色故名烏,烏桕的木材質地較有彈性,適合做『陀螺』的材料,所以坊間有『一樟,二瓊,三埔姜,四苦苓』之說。採播種繁殖。



烏心石



科:木蘭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對面。

屬:烏心石屬。 原產地:台灣、琉球及日本。

別名:台灣含笑、鱸鰻、扁玉蘭、烏提、烏楴、烏知、烏掃。

分佈:台灣全島低地 100~ 2200 公尺中海拔山區渾生闊葉林中,甚為常見。

用途:1.闊葉一級木,貴重的建築及傢俱用材,其心材顏色深且堅硬,是砧板的好材料。1.藥用:木材:辛、苦、平。效用:木材:抗菌。

莖:樹高可達 20~30 公尺,樹幹通直高挺,樹皮灰褐色,具有斑紋,略光滑,皮孔顯著,枝條上則留有環狀的托葉遺痕。葉:單葉互生,葉薄革質或革質,長橢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,先端銳尖,基部漸狹,全緣或略帶有波狀緣,表面光滑深綠色,背面略帶粉白,中肋於背面顯著隆起;葉芽由托葉包覆,托葉密佈茶褐色絹毛。花:單一腋生,有香味;花瓣與花萼不分,統稱花被片,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白色或略帶淡黃色,先端鈍。果實:穗狀著生,成熟時形成分離的蓇葖果,果皮有白色斑點,生長稀疏;種子具有桃紅色的種皮。

特性:常綠大喬木,樹皮灰褐色,具有斑紋,略光滑,枝條上則留有環狀的托葉遺痕。單葉互生,葉薄革質或革質,淡黃白色花具香氣。



白樺


科:樺木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大橋邊。

屬:樺木屬。

別名:粉華(東北)、樺皮樹(河北)、樺木。

用途:白樺天然更新容易,為綠化造林的先鋒樹種;木材可供製造膠合板 、礦柱等用;樹皮可提取白樺油,供化妝品香料用。

分佈:西伯利亞、朝鮮、蒙古、日本、遠東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寧夏、華北、陝西、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河南、東北、雲南、甘肅等地。

白樺喜光、抗寒,生長於海拔400米至4,100米的地區,見於闊葉落葉林、山坡、林中及針葉闊葉混交林中。

形態:落葉喬木 ,高可達25米,樹幹端直。 白色紙狀樹皮,分層脫落;小枝細;三角狀卵形葉,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,側脈5-8對,少量有毛或無毛;先葉開花,單性,雌雄同株,柔荑花序;圓柱形果序單生下垂; 堅果小而扁,兩側具有寬翅。



波羅蜜




科:桑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龍雲寺。

屬:波羅蜜屬。

別名:天波羅、婆那娑、波羅密樹、優珠曇、阿蔀嚲,將軍木、囊加結、優珠縣、牛肚子果、樹波蘿、木波羅、婆羅蜜、天羅、密冬瓜、包密。

原產地:印度、爪哇、馬來西亞、我國南部及巴西。

用途:1.庭園樹、行道樹、綠蔭樹及果樹。2.食用:果實和種子味美。3.藥用:全株:強健行氣,止咳利尿,袪火消炎。果實:解煩止渴,醒酒益氣;種子:補中氣;根:解熱止痢、為收斂劑;葉:治瘍瘡,袪瘀血。治創傷及毒蛇咬傷;樹脂:散結,消腫,止痛。莖:高約 9~20公尺,全株有乳汁,有時有板狀根,樹皮灰褐。葉:長卵形,濃綠色,變異甚多,倒卵形或長圓形。花:雌雄同株,花為單性聚合花,同株異花,冬夏各開一次花。果實:複合果著樹幹,卵狀橢圓形,表皮有六角形龜狀突起,果重 10~15 公斤,最大者可達50公斤,果仁白色。假種皮黃色而包被種子,果肉富含香氣,種子 44~180 粒。

特性:常綠喬木,托葉佛焰苞狀,早落;葉片厚革質,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。花期春、夏季,果期夏、秋季。



阿勃勒



科:蘇木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大橋。

屬:決明屬。 原產地:南亞南部。喜馬拉雅山東部或西部。

別名:波斯皂莢、豬腸豆(香港)、臘腸樹、阿梨、槐花青、長果子樹、婆羅門皂莢、金急雨、金鏈花、黃金雨、牛角樹等。

分布:緬甸、斯里蘭卡、印度、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、西南部等地,生長於海拔1,000米的地區。

用途:1. 景觀樹種2.食用:果肉、種子。3.蝴蝶食草:葉子是黃蝶幼蟲的食草。4.藥用:果實苦、寒,有小毒。

莖:樹皮呈灰白色,易生蔓枝。葉:葉偶數羽狀複葉,對生,顏色鮮亮,基部略澎大,長卵形或長橢圓形。花:夏季開金黃色花,總狀花序腋生,成串下垂甚為醒目。果實:圓筒形不開裂長莢果,暗褐色,種子甜美可食。

特性:落葉性大喬木,株高 10~20 公尺,冬季落葉,陽光直射使庭園溫暖,夏季則有濃濃的樹蔭。花期在夏季,盛花期的時候可見一串串下垂的黃色花,滿樹金黃的美景。花落後結出長圓筒形不開裂莢果,莢果顏色由綠轉黑褐,成熟需時一年,常見今年的花與去年的果並存樹上,生長快速,而且需充足日照。繁殖可用扦插或播種法,秋季播種。



馬拉巴栗



科:木棉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龍雲寺。

屬:馬拉巴栗屬。別名:大果木棉、美國花生、美國土豆、南洋土豆、發財樹。

原產地:中美洲墨西哥、哥斯大黎加、南美洲委內瑞拉、圭亞那,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種植。

用途:1. 觀葉及庭園造景植物。幼株可將 3~5 株結辮成型或彎曲造型。2. 造紙原料。3. 食用:種子可製罐頭;種子炒熟如花生,故名美國花生;但因其胚芽含微量氰氫酸,勿過量。4.其他:葉子為製作葉脈標本的良好材料;根具粘液,可作造紙之膠料或漿糊。5.藥用:根及樹皮:滋陰降火,清熱潤燥,生津止咳。

莖:樹幹通直,基部多膨大;樹皮多為平滑綠色或綠褐色。葉:掌狀複葉,具長柄,互生,但多叢生於枝條的先端,先端銳尖至鈍,全緣,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,表面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淡綠色。花:單生,腋生,多生長於枝條先端的葉腋,淡黃色;花柄短,略粗壯;花萼盃形,花期4-11 月。果實:蒴果長橢圓形,先端鈍;種子腎形,白色,可食用。

特性:常綠喬木,樹高可達 15 公尺,台灣普遍栽培,果實球形木質蒴果,大小如番石榴,形狀呈現橢圓形或卵型,內有數十顆種子;白色略帶淡褐色,可食用。



樟樹



科:樟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延邊道路多處。

屬:樟屬。 原產地:中國南部、日本、台灣。

別名:本樟、番樟、樟木子、栳樟、栳樹、香蕊、紅樟、烏樟、芳樟、樟腦樹、油樟、山烏樟。

用途:材質可供雕刻、製造箱櫃、提煉樟腦,種子可榨油臘。

分布:原生於台灣平野及山區。廣被栽植為行道樹及庭園樹。后里鄉月眉村和后里村各有一棵神木級的老樟樹。

用途:1.行道樹及防風林用。2.木材質優,抗蟲害、耐水濕,可作建材、造船、家具、箱櫃、板料、雕刻用。3. 提煉樟腦、樟腦油:根、木材、枝、葉均可提煉樟腦、樟腦油,樟腦供醫藥、塑料、炸藥、防腐、殺蟲等用4.藥用:根、材:袪風散寒,溫中健胃。

莖:大喬木,全樹具有芳香精油,高可達 50 公尺,樹幹通直,樹皮紅褐色或灰褐色,有縱粗裂紋,皮孔不顯著。葉:互生,闊卵圓形或橢圓形,先端銳尖而呈尖突狀,基部鈍或略呈楔形,薄革質。每年 2 月間換葉,新芽於 3 月開出,鮮綠美觀。花:小而多,黃綠色,腋生,圓錐花序。每年 2~4 月開花。果實:核果球形,成熟時紫黑色,帶光澤,基部托著杯形先端截斷狀的花被。特性:依本草綱目李時珍記載「其木理多文章,故謂之樟」。2-4月開花,綠白色,又小又多。核果球形,熟時黑色。常綠大喬木,具樟腦味,樹皮呈有規則深裂紋路、抗風力、抗污染力強。



芒果樹



科:漆樹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大橋邊及多處。

屬:芒果屬。 別名:檬果、檨仔、庵羅果。

原產地:亞洲印度、馬來西亞、緬甸;台灣中南部平地及400公尺以下山坡地。

用途:道樹、造景、果實可食用。

特徵:多年生常綠大喬木,樹冠稍呈卵形或球形,樹幹直,樹皮灰白色或灰褐色,樹枝強大,小枝直立。 葉:互生,全緣,披針形,革質,稍尖頭,中肋粗大在葉背隆起,側脈羽狀。 新葉為紫紅色,舊葉為綠色。 花:頂生,圓錐花序,花序直立,生有短毛。 花小形,無梗,淡黃色,芳香,萼片五裂,呈覆瓦狀排列。 果實:果實於5月下旬開始成熟,核果之形態、大小、品質、顏色因品種不同而差異甚大。 一般果實形態有橢圓形,腎臟形及倒卵形等。 成熟果之果皮有綠色、黃色而至紫紅色,果肉為黃或橙黃色。春季用途:觀果植物;樹皮與樹葉可製黑色染料,果肉甜美多汁可食用,也有止暈嘔、敷火傷燙傷的功效。果肉肉色橙黃、多汁、富含維生素A、C、B1、B2、礦物質與纖維,本地種外皮鮮綠至黃綠,果肉濃香撲鼻富彈性,酸甜適度;外國種肉厚纖維細嫩,芬芳甜蜜。 芒果具有後熟作用,如果買後果實未成熟,放在室溫下等成熟軟化後才可食用。



龍眼樹



科:無患子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道路邊。

屬:龍眼屬。

別名:牛眼、桂圓、福眼、福圓、圓眼、羊眼果樹、寶圓、益智、亞荔枝、木彈

原產地:亞洲熱帶,大陸華南地區。

用途:1. 園藝、行道樹。2.食用:龍眼蜜及果實。3.藥用:根:利濕,通絡:葉:清熱解毒;核:止血,止痛;龍眼肉:益心脾、補氣血、安神。

莖:常綠大喬木,高 5~10 公尺。樹皮棕褐色,粗糙,片裂或縱裂。莖上部多分枝,小枝被有黃棕色短柔毛。葉:葉為偶數羽狀複葉,互生,近對生或互生,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革質,全緣,上面暗綠色,有光澤,下面粉綠。花:春夏開黃白色小花,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,有銹色星狀柔毛,花單性與兩性共存。果:核果球形,不開裂,外皮黃褐色,粗糙,鮮假種皮白色透明,肉質,多汁,甘甜,種子球形,黑褐色,光亮,物美可食。果實7~8月成熟。

特性:生長繁茂,能耐風耐旱,耐修剪。



龍柏


科:柏科。 發現地點:龍雲寺、湳仔公墓等多處。

屬:圓柏屬。 原產地:中國及日本。台灣普遍栽植於庭園作為觀賞園景樹。

別名:榮柏、縲絲柏、繞龍柏、日本柏、龍抱珠。

用途:1.綠籬,盆栽,行道樹、庭園、公園造景。世界最優美的園景樹之一。2.藥用:樹皮、樹葉:苦、辛、溫,有小毒。效用:樹皮:袪風散寒,活血消腫,解毒,利尿。治風寒感冒,風濕關節炎,小便淋痛。

葉:在幼樹期為3葉輪生之針形葉,成株則呈鱗片狀,十字對生呈4列,葉終年蒼翠。花:雌花頂生於小枝,為粉綠色。花期3~4月。果實:毬果,形狀接近圓形,碧藍色,外包一層白粉,成熟時呈黑褐色。繁殖方式:播種、高壓法。

特徵:常綠小喬木,株高可達約 1~6 公尺。樹幹直立生長,全株若經修剪 ,外貌呈圓錐形,若未經修剪則呈塔狀。枝葉茂密青翠,枝條長大時會形成螺旋式的伸展, 如龍抱柱般,故名為龍柏。為圓柏之變種。



桂花



科:木犀科。 發現地點:龍雲寺。

屬:木犀屬。

別名:銀桂花、木犀、巖桂、九里香 、桂、木犀花。

原產地:中國南部。

用途:1.園藝庭園。2. 食用:花可入酒、浸鹽蜜、作香茶及桂花滷等。3.藥用:根或根皮:治胃痛,牙痛,風濕麻木,筋骨疼痛;花:化痰,散瘀。治痰飲咳喘,腸風血痢,疝瘕,牙痛,口臭;果實:暖胃,平肝,益腎,散寒。治肝胃氣痛。特徵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 10 公尺。樹皮灰白色,小枝呈淡灰褐色。葉對生具短柄,全緣或有鋸齒;花兩性,亦有單性,花色多,有白色、金黃色及橙黃色,由葉腋叢生,總狀花序,具強烈香味,花期全年,盛開在八月。果實:核果,長橢圓形,長約 1 公分,成熟時轉為黑色;有種子 1 枚。花色不同而有金桂、銀桂、丹桂、四季桂等名稱。銀桂花生性強健,適合台灣風土氣候,可用扦插法繁殖。台灣嫁娶習俗以桂花陪嫁,象徵高貴多子。



七里香


科:芸香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道路邊。

屬:九里香屬。

別名:十里香、石松、月橘 九里香、千里香、萬里香、滿山香、石辣椒、九秋香、九樹香、黃金桂、山黃皮、千隻眼。

原產地: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。

用途:1.庭園樹、綠籬、盆栽。2.藥用。

特徵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全株平滑,奇數羽狀複葉,全緣。葉互生呈卵形無葉柄,葉透光具油點,初夏至初冬為花期,花頂生或腋生白色花冠鐘形且芬芳,花瓣五片。搓揉葉片有類似柑橘的味道,果實可藥用,為卵形,初為綠色,成熟時呈紅褐色。木質細緻而堅硬,可做為印材。春秋雨季 ,鄰家的綠籬中點綴著朵朵白花,濃郁的清香傳達千里,因此有「七里香」的美稱。繁殖可用播植法,春秋季為適合時期。



九重葛


科:紫茉莉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龍雲寺。

屬:九重葛屬。 原產地:南美巴西、秘魯、阿根廷。

別名:南美紫茉莉、刺仔花、洋紫茉莉、紫藤、龜花、葉子花、葉似花、三角梅、三角花。

用途:1.園藝。2.藥用:花:調和氣血。治月經失調:藤莖:治肝炎。

莖:多年生木質大藤本,莖常攀援他物而上,粗壯,無毛或似無毛,多分枝;枝細長,下垂,水平伸展或斜上昇狀,常具有鉤刺或針刺,老粗莖無刺;細枝條上有褐色毛茸。葉:互生卵形、闊卵形形至圓形,亦有卵狀披針形,紙質或膜質,表面呈有光澤綠色;基部常有一鉤刺,有毛茸。花:多數,常三枚聚集,小而不顯著,(通常無花瓣),排列呈聚繖花序,花期視品種而定,常見於冬、春季。果:台灣栽植的很少見到結果。特性:多年生藤狀灌木。花苞特別大而明顯,三合生,似花(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花),有紫、紅白、橙黃或深紅等色,有單瓣、重瓣及斑葉等品種。質地很薄有如紙張,因此又被稱做「Paper Flower」。



綠竹
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道路邊多處。

屬:蓬萊竹屬。

別名:毛綠竹、坭竹、烏藥竹、甜竹、玉版筍《綱目》、烏葉竹、長枝竹。

原產地:中國大陸華南。

分布:台灣平野及低海拔山麓。

用途:1.食用:幼筍可食。2.建築或製作日常用品 (工藝材、造紙、農具、食用、建築、編織)。3.藥用:竹茹:清胃熱,止嘔吐;綠竹片:消痰。治實喘。

莖:高約 8~12 公尺,叢生成林,表面光滑,呈墨綠色或金黃色,節上被褐色絨毛,小枝簇生。葉:具柄,簇生,線形披針形,葉基楔形,近葉基主脈被絨毛,全緣。花:少見花開。

特徵:綠竹為禾木科竹類屬多年生常綠植物,鞭根,植物學上稱莖根,地下莖的嫩芽抽出地面日漸成長便成竹,幼嫩時的稱筍,綠竹筍耐熱力強,適於高溫多濕地區,及砂質壤土與壤質砂土。



金錢樹



科:天南星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活動中心、辦公室等多處。

屬:美鐵芋屬。

別名:金錢樹、雪鐵芋、澤米葉天南星、龍鳳木、美鐵芋樹 澤米芋

原產地:熱帶非洲東部。

特徵: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。耐蔭、耐旱,怕高濕,怕低溫、怕雨淋。羽狀複葉自地下抽生,小葉對生,卵形,先端銳,全緣,厚革質,明亮富光澤。葉片肥厚多肉、橢圓具光澤,因形狀類似錢幣,故有「金錢樹」之美稱。金錢樹是近年業者引進的新興綠化植物。因生長緩慢、容易照顧,適合室內養植。可使用分株法或種子繁殖。

栽培環境:適合半日照。需避免日光直射之處。生長溫度以攝氏二十度至三十度為宜,冬季低於攝氏十五度以下或寒流來襲時,應特別留意,避免寒害。生性強健,耐陰、耐旱。土壤:腐植質土或砂質壤土為佳,排水需良好。澆水:春秋兩季可減為每三至五天澆水一次,冬季水量更少,適度維持土壤的濕潤即可。



桃花心木


科:楝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對面。

屬:桃花心木屬。 原產地:中美洲。

用途:1.庭園樹、行道樹2.木材可製傢俱、器具、作建材及雕刻材料。3.翅果像直昇機螺旋漿般地旋轉飄落,常被作為遊戲用。

莖:全株挺直,小枝具有皮孔,樹幹挺拔平滑, 樹高可達 20 公尺以上,淡褐色,有粗裂紋或剝皮現象;有多數分枝,枝條直立或斜上昇,葉痕略呈倒心形或近於圓形。葉:互生,偶數羽狀複葉,斜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銳尖,基部鈍或圓而歪斜,薄革質或紙質,全緣;表面呈有光澤綠色,背面淡綠色;葉柄光滑無毛。初春落葉後迅即萌換新葉,葉片翠綠盎然。花:花小形,多數,生長於枝條先端葉腋,呈聚繖花序,由多數聚繖花序集合成一大型的圓錐花序;果實:蒴果卵形,拳頭大,先端漸尖,成熟後木質;種子有長翅。

特徵:常綠大喬木,木材呈桃花色澤而得名。喜高溫、耐旱,日照需充足。冬季~早春有半落葉現象。大葉桃花心木高可以達到 20 公尺以上,主幹十分地明顯,樹幹為優良之家具用材。因為長大之後的桃花心木樹姿碧綠清秀,因此它也是造林、或是行道樹的高級樹種。繁殖:春、秋兩季使用播種法,以砂質土壤為最佳。



鳳凰木



科:豆科。 發現地點:相思池畔。

屬:鳳凰木屬。

別名:火樹、洋楹、紅花楹樹、影樹、鳳凰樹、鳳凰花、金鳳、火鳳凰、紅火楹、火焰樹、森之炎等。

原產地: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及世界各熱帶地方。

因鮮紅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鮮綠色的羽狀複葉,被譽為世上最色彩鮮艷的樹木之一。臺灣則於1897年引入,臺南市更將其訂為市花。植株高大,可達20公尺以上。性喜高溫、多日的環境,必需在陽光充足處方能繁茂生長。花大呈紅色,連花萼內側都呈血紅色,開花後結出一條條長形豆莢果,成熟後呈深褐色,木質化,內藏40-50粒細小的種子,每顆平均只有0.4克重,種皮有斑紋,有毒,不可誤食。

特徵:多年生落葉喬木,鳳凰木株高可達廿公尺以上,樹冠傘形,葉為羽複葉,羽片十至廿對,對生,小葉達二千枚以上,看來似美麗的大羽毛圖案,花瓣五瓣,豔紅鮮麗並帶有黃暈,花盛開時,遍佈樹冠,猶如蝴蝶飛舞其上,格外顯眼豔麗。鳳凰木成熟的莢果乾燥後呈褐色木質化,種子採數後佇藏壽命可達一年。春至夏季為播種適期。



福木


科:藤黃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道路邊。

屬:福木屬。

別稱:福樹、菲島福木、楠仔、穗花山竹子、金錢樹。

原產地:菲律賓、印度、琉球、錫蘭、台灣蘭嶼、綠島。

用途:1.盆景、行道樹、庭園樹、木材可供建材用,為優良的園景樹及防風、防音樹種。2.樹脂可供黃色染料。3.藥用:根:收斂。治腸炎,痢疾。

莖:高可達 20 公尺,樹幹粗狀,具乳汁;枝條粗壯,直立或斜上昇,樹形呈圓錐挺立。葉:對生,長橢圓形或橢圓形,先端鈍而微凹,基部鈍,革質,全緣,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。花多而小,雌雄異株,黃色或淡黃色。果實:果實為漿果,扁球形或近似球形,熟時橙黃色,外觀有如柑桔,香味濃郁,腐熟後臭味像瓦斯,因此有「瓦斯彈」之稱。

特性:常綠中喬木,枝幹密生,樹形呈圓錐挺立。嫩葉常帶褐黃色,其葉形、葉色極似古時日本之貨幣「小判」,因此取名為「福木」,表示栽種此樹易發財得福。「革質」葉的最佳代表。葉色碧綠、樹觀整齊有序,落葉甚少。



長葉變葉木(1)



科:大戟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活動中心。

屬: 變葉木屬。

原產地:澳洲、印度、馬來西亞、爪哇、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。

別名:灑金榕、錦葉木。

說明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株高1米起。葉序互生,厚革質;葉形和葉色依品種不同而有很大差異,葉片形狀有線形、披針形至橢圓形,邊緣全緣或者分裂,波浪狀或螺旋狀扭曲,甚為奇特,葉片上常具有白、紫、黃、紅色的斑塊和紋路,總狀花序生於上部葉腋 ,花白色不顯眼。

常見品種有:長葉型,葉片呈披針形,綠色葉片上有黃色斑紋;角葉型,葉片細長,葉片先端有一翹角;螺旋型,葉片波浪起伏,呈不規則扭曲與旋卷,葉銅綠色,中脈紅色,葉上帶黃色斑點;細葉型,葉帶狀,寬隻及葉長的1/10,極細長,葉色深綠,上有黃色斑點;闊葉型,葉片卵形或倒卵形,濃綠色,具鮮黃色斑點。幼枝呈灰褐色,具明顯葉痕;葉色形狀和顏色變化萬千。<<續>>



變葉木(2)


科:大戟科。 發現地點:奉德宮。

屬: 變葉木屬。

原產地:澳洲、印度、馬來西亞、爪哇、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。

別名:灑金榕、錦葉木。

說明:屬於雌雄異株的植物,花只有雄蕊的雄花與只有雌蕊的雌花,花由葉間中長出總狀花序,雄花萼片呈覆瓦狀排列,有長花梗;雌花無瓣,近於無梗,花柱細長。雌雄花序均長自葉腋處。雄花具有多數的雄蕊,呈現球狀;雌花為酒瓶狀,前端為三裂絲狀的柱頭,雌雄異株,不容易授粉。

變葉木花期在9月和10月間。常見於辦公室等,作為室內庭園觀葉種植。汁液有毒,誤食有肚痛和腹瀉等症狀。種子平滑,呈褐色而稍帶雜色斑紋。<<續>>



螺旋變葉木(3)



科:大戟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活動中心。

屬: 變葉木屬。

原產地:澳洲、印度、馬來西亞、爪哇、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。

別名:灑金榕、錦葉木。

說明:喜溫暖多濕的環境,若整個生長期陽光充足,則莖葉生長繁茂,葉色鮮麗,特別是紅色斑紋更加豔紅;若光照長期不足,則葉面斑紋、斑點不明顯,缺乏光澤,枝條柔軟,甚至導致落葉現象。生長適溫為20~32℃,不耐寒,10℃以下易受寒害而落葉,葉色暗淡不鮮豔,缺乏光澤。變葉木喜濕怕乾,生長期莖葉生長迅速,需給與充足水分,並每天向葉面噴水,以保持空氣濕度。但至冬季低溫時變葉木因呈半休眠狀態,盆土宜稍微保持乾爽,否則因水分過多易引起落葉。變葉木因屬雌雄異株,不易自然授粉,故很難看到它們的果實,一般繁殖皆取二年生枝幹扦插即可。



胡椒木


科:芸香科。 發現地點:相思池畔。

屬:花椒屬。

別 名:胡椒樹、山椒、蜀椒、風車草。

原產地:日本、韓國。

用途:1. 庭園美化、綠籬、盆栽。2.食用。

莖:常綠灌木。枝葉清翠,宜於春季修剪整枝。葉:奇數羽狀複葉,葉基有短刺兩枚,軸有狹翼,小葉對生,倒卵形,革質,面富光澤,葉色深綠質感佳,光澤明亮具香氣。群植,非常美觀。花:雌雄異株,雄花黃色、雌花紅橙。果:果實橢圓形,由兩各半球果皮組成一個圓球狀核果,中間一條裂痕,紅褐色;籽黑色。

特徵:常綠灌木。全株具濃烈胡椒香味。枝葉清翠,宜於春季修剪整枝。適肥沃之砂質壤土,排水、日照需良好。性喜溫暖至高溫冬季忌長期陰濕。



羅漢松


科:羅漢松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水霸公園。

屬:羅漢松屬。 原產地:中國大陸、日本、琉球。

別稱:大葉羅漢松、長青羅漢杉、江南柏、土杉、金錢松、羅漢杉、羅漢柏、仙柏、金鑽羅漢。

用途:1.園藝、是建築和雕刻用優良木材、種托可食用。2.藥用:果:補腎,益肺,補元氣。治血虛面色萎黃,心胃痛;根皮治跌打損傷;枝葉:治咳血。

莖:喬木,終年常綠,風姿樸雅,莖高可達 18 公尺,但亦可修剪使保持低矮,樹皮充滿皺褶。葉:互生,螺旋狀排列,先端尖突單葉,葉形為線形或狹披針形,葉基銳形,葉端漸尖形,葉緣全緣,邊緣略反捲,主脈明顯,葉上下表面光滑,革質。花:單花性植物,雌雄異株,腋生,花藥 2 室,雌花單生,腋出,花小不明顯,花色為黃綠色,花期3-4月。果實:雌雄異株,核果,被有白粉,核果下有一肉質肥大的果托。種托大於種子,且成熟種托呈紅色,加上先端的綠色種子。種子球形,易發芽。特性:本樹種為常綠中喬木,採播種或插枝法繁殖。



芙蓉



科:菊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龍雲寺。

屬:蘄艾屬。 原產地:台灣原生種。

別名:芙蓉菊、防蚊草、蘄艾、海芙蓉、玉芙蓉、千年艾、白石艾。

用途:1.觀賞:外型優雅,作為盆栽觀賞。2.藥用:藥酒原料。視為吉祥植物,根:袪風濕。治風濕,胃寒疼痛;葉:袪風濕,消腫毒。治風寒感冒,小兒驚風,癰疽疔瘡。

莖:莖葉多分歧,密被灰色柔毛,平展,而常成圓形灌叢。葉:葉體密被灰白色絨毛,具香氣,葉柔革質,全緣;葉互生於枝端,狹匙形至倒披狀倒披針形,全緣或先端三裂。花:頭狀花頂生,球形,單生或著成黃色總狀花序,總苞半圓形,密被柔毛;外輪花雌性,單輪排列,管狀;中央者為兩性花,管狀。果實:瘦果長橢圓形,具五稜,頂端有冠毛。

特性:常綠多年生亞灌木,全株被灰白色短毛,有強烈香氣。葉厚,窄匙形至倒卵披針形,性喜高溫、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。



翠蘆莉


科:爵床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道路邊。

屬:蘆莉草屬。 原產地:墨西哥。

別名:紫花蘆利草、蘆莉草、藍花草、日日見花。 用途:觀賞。

莖:宿根草本,地下有根莖,水平橫向生長,其上有芽,向上長出地上苗;莖略呈方形,紅褐色至暗紫色,肉質,具溝槽,有節;依植株高度可分為高性種和矮性種,節間距較大,莖幹明顯可見。葉:單葉對生,線狀披針形,頂端漸尖,基部漸狹,全緣或有不明顯之疏淺鋸齒;葉色暗綠,兩面差異不明顯,中肋、羽肋、葉柄及新葉常呈紫紅色。花:聚繖花序,腋生;花軸紫紅色;花萼 5 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,綠色帶紫暈,外被細毛茸;花冠喇叭形,瓣端圓形,細波浪狀。花期春至秋季,夏季最盛,花期極長,花謝花開,日日可見花。果實:蒴果長橢圓形,頂端尖,與宿存花萼近等長或稍長,成熟時由綠色轉為褐色,縱向 2 瓣裂,種子扁圓卵形,細小,褐色。特性:有高性或矮性,株高 20~100公分。花姿秀麗,既適合庭園成簇美化或盆栽,也是極易吸引蝴蝶徘徊的蜜源植物。



長春花


科:夾竹桃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。

屬:長春花屬。

別名:長春花、日春花、日月草、四時春、時鐘花。

原產地:馬達加斯加、印度,現有許多園藝栽培種。

用途:1. 庭園、盆栽觀賞。2.藥用:全株具毒性,可藥用。抗癌,降血壓,鎮靜安神。解毒,清熱平肝。治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。

莖 :多年生草本,枝條綠色或黃褐色。細長強健。葉 :對生,倒卵狀橢圓形。葉痕明顯,長橢圓形,對生,濃綠色,富光澤。花 :花頂生或腋生,花 2~3 朵成聚繖花序,花色有鮮紅色、粉紅色、白色、紫紅色,花冠為 5 瓣星形花,背面皆是白色。花瓣在花蕾時期有卷旋的現象。果實:蓇葖果細長,直立,種子黑色具顆粒狀小突起。特徵:長春花喜溫暖,陽光充足及排水良好土壤,耐旱,耐瘠。清朝前就引入台灣,在溫暖氣候的台灣讓長春花每月皆開花,稱「日日春」。折斷其莖葉,會流出有毒的白色乳汁,同時還會散發出令人不悅的特異臭味。



大波斯菊


科:菊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入口意象、道路邊等多處。

屬:秋英屬。

別名:秋英、波斯菊、秋櫻、苕帚梅、笤帚梅、掃帚梅、帚梅、大春車菊、大春菊、五瓣梅、考斯慕士菊、上海菊。

原產地:墨西哥,海拔 1600-2800米的高原地區。

用途:1.園藝,常被大片栽植成花海。2.蝴蝶蜜源植物:大波斯菊的花朵對黑脈金斑蝶都很有吸引力,是黑脈金斑蝶的蜜源植物。3.藥用:全草、花序、種子:清熱解毒,明目化濕。

莖:一年或越年生草本,莖直立,多分枝。葉:葉互生或對生,葉柄不明顯,二回羽狀分裂,裂片稀疏叉狀,小裂片對生或不對生,細線形,全緣。花: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稍,或排列成繖房狀,有長柄,花柄細長而脆弱,花色繁多;兩性,周圍舌狀花,花瓣狀,多為單瓣型的頭狀花序排列。果實:瘦果,線形,熟時黑色,有喙。果期在冬、春間。特性:一年生草本花卉,花型有重瓣、半重瓣、單瓣之分。



澄波斯菊


科:菊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入口意象、道路邊等多處。

屬:秋英屬。

別名:秋英、波斯菊、秋櫻、苕帚梅、笤帚梅、掃帚梅、帚梅、大春車菊、大春菊、五瓣梅、考斯慕士菊、上海菊。

原產地:墨西哥,海拔 1600-2800米的高原地區。

用途:1.園藝,常被大片栽植成花海。2.蝴蝶蜜源植物:大波斯菊的花朵對黑脈金斑蝶都很有吸引力,是黑脈金斑蝶的蜜源植物。3.藥用:全草、花序、種子:清熱解毒,明目化濕。

莖:一年或越年生草本,莖直立,多分枝。葉:葉互生或對生,葉柄不明顯,二回羽狀分裂,裂片稀疏叉狀,小裂片對生或不對生,細線形,全緣。花: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稍,或排列成繖房狀,有長柄,花柄細長而脆弱,花色繁多;兩性,周圍舌狀花,花瓣狀,多為單瓣型的頭狀花序排列。果實:瘦果,線形,熟時黑色,有喙。果期在冬、春間。特性:一年生草本花卉,花型有重瓣、半重瓣、單瓣之分。



矮仙丹花


科:茜草科。 發現地點:奉德宮、湳仔道路邊多處。

屬:仙丹花屬。

別名:英丹花、賣子木、買子木、豔陽仙丹、三丹花、三段花、山丹花、紅繡球。

原產地:中國大陸,印度,馬來西亞,澳洲及太平洋諸島。

用途:1.盆栽、庭園樹、綠籬。2. 藥用:根:清肝降壓,活血散瘀,行氣止痛之效;花可治月經不調,經閉,高血壓;根可治肺結核咳嗽,喀血;莖葉可治跌打損傷,風溼腫痛,瘀血疼痛,瘡癤癰腫。

莖:長綠灌木,株高1.5-3公尺,全株平滑。葉:葉密集十字對生、光滑無毛,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,革質,葉端禿尖、呈銳角、葉基鈍。花:花期甚長,夏秋開花,盛花期為 5~11月。為聚繖花序,數十朵.聚成半圓球形.花冠成高腳杯形,盛開時花團錦簇,花色有橘紅至深紅.亦有白、黃、粉紅等色之變種。果實:果為球形漿果,熟時紅色,甚少結實。特徵:常綠灌木,單葉對生,葉端突尖。矮仙丹、大王仙丹是栽培種,宮粉仙丹是混合種。



馬纓丹


科:馬鞭草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龍雲寺、道路邊多處。

屬:馬纓丹屬。

別名:五色梅、五龍蘭、五彩花、五色繡球、變色草、臭花草、五雷丹、七變花、如意草、頭暈花、珊瑚球、龍船花、臭金鳳、刺仔花、發瘋花。

原產地:熱帶美洲、西印度、中國大陸南部,台灣於 1645 年由荷蘭人引入。

用途:1.觀賞用2.蜜源植物:蝴蝶蜜蜂最佳食草之一3.藥用:葉或嫩枝根:袪風止癢,解毒消腫。治癰腫,疥瘡;花:清熱解毒、活血止血。治跌打,肺癆;根:清熱解毒,散結止痛,袪風利濕,清熱活血。治風濕,跌打、敷治蛇傷及瘀腫等。

莖:小枝四稜形,具有逆向的銳刺,全株含刺激性異味。葉:對生,有柄,葉形呈廣卵形,基部闊楔形或近於心形,先端銳。葉片單葉,粗紙質,葉緣為鋸齒狀。花:四季開花,頭狀花序作繖房狀排列;花托下部具線狀披針形之苞片;有黃、白、橙黃、淡紅、紫紅、深紅等色彩。果實:核果球形,肉質,成熟時藍黑色,成串著生。特性:常綠半蔓性灌木。株高 1.5~3 公尺,品種繁多,為盆景、庭園樹及綠籬之植材。有毒部位:枝葉及未成熟果實。



雞冠花


科:莧科。 發現地點:相思池畔。

屬:青葙屬。 原產地:亞洲南部,在熱帶美洲及非洲歸化野生。

別名:雞冠、雞冠頭、洗手花、雞髻花、雞公花、雞米花、雞骨子花、雞角槍、白雞冠花、紅雞冠花、 紅雞冠、大雞公莧、海冠花、家雞冠花。

用途:1. 園藝觀賞。2. 食用:葉可食用。3. 祭儀用。4.藥用:花序:清溼熱,止血,收斂,止帶,止痢。治吐血,崩漏,血痔;種子:涼血止血。治腸風便血、痔漏下血、淋濁;莖葉:治痔瘡,痢疾。

莖:全株無毛,莖粗壯,直立,高 60~90 公分,分枝或腋生短枝。葉:單葉互生,有柄,葉卵形、卵狀披針形、長橢圓形,基部漸狹而延成葉柄。花:穗狀花序而多變異,常呈雞冠狀,生莖頂或小枝端,有紫、紅、淡紅、黃、白、雜等顏色,花密生,夏季開花。果實:蓋果卵形,內含種子 2 粒,長 0.3 公分,具宿萼,成熟後,果蓋自開,種子飛散。果期 9~11 月。特性:一年生草本,莖高 1 公尺許。種子扁球形,黑色有光澤。



金英樹


科:黃褥花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活動中心。

屬:金英樹屬。

別名:金虎尾花。

原產地:墨西哥及瓜地馬拉。台灣於 1970 年代引進栽植。

用途:1.觀賞:花期長,金黃色的花朵異常耀眼。

莖:灌木,高可達 2 公尺,具有多數分枝;莖及分枝上具有許多紅色柔毛;小枝細長,直立或斜上昇。葉:單葉對生,長橢圓形、卵形或橢圓形,長 5~7 公分,寬 3~4.5 公分,先端鈍或圓,基部鈍,革質或紙質,全緣,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白粉狀而帶粉白或灰白色,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;葉柄長 0.5~0.7 公分,托葉小,早落。花:多數,頂生,金黃色,展開狀,呈總狀花序排列;花序長 8~15 公分,直立或斜上昇狀;花柄光滑無毛,果實:蒴果,三瓣裂。

特性:常綠灌木,高可達 2 公尺。



蚌蘭


科:鴨跖草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入口意象。

屬:蚌蘭屬。

別稱:蚌花『嶺南』、紅川七、紅三七、紅三七草、紫背鴨跖草、紫萬年青、紫背萬年青、葉包花、水紅竹(台灣)、紫菖、紫蘭、紅面將軍。

原產地:西印度群島、古巴、墨西哥、瓜地馬拉,福建、廣東、廣西栽培。台灣於 1909 年由日本引進栽培。

用途:1.園藝觀賞2.實驗觀察:常用來觀察表皮細胞。3.藥用:全草可治瘀血、肺炎、咳嗽、打傷等。

莖:粗壯,帶肉質;叢生狀,呈濃紫色或暗紫色。葉:葉互生,密集,葉片多肉質,長披針形,基部鞘狀,抱莖,先端漸尖,全緣,葉面有軟絨毛,質厚而脆,易折。花:花腋生,具短柄,多數聚生,包藏於蚌殼狀苞片內,每個蚌狀苞被可陸續開出十數朵小花,大形紫色,長披針形,分離,花瓣狀;夏季開花。果實:蒴果球形,成熟時裂成三瓣;種子六枚。特性:多年生粗壯草本。株高 30~60 公分左右,汁液有毒,碰觸汁液可能皮膚奇癢刺痛。



木槿



科:錦葵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。

屬:木槿屬。 原產地:東亞及大陸華中地區。

別名:水錦花、木錦花、蕣、雞肉花、椴、櫬、日及、朝開暮落花、藩籬花、籬障花、白水錦花、清明籬、白飯花、豬油花。

用途:1.園藝觀賞綠籬用。2.樹皮可製繩索。3.藥用:根皮、莖皮:清熱利濕,解毒。花:清涼解毒,利濕。治中暑;根: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。治咳嗽,帶下,疥癬;果實:清肺化痰,解毒止痛。治肺熱咳嗽,偏頭痛,黃水瘡;葉:清熱。

莖:直立,分枝多;稍披散,樹皮灰棕色,皮孔顯著。葉:單葉互生,在短枝上也有 2~3 片簇生者;葉片菱狀卵形,上半部常 3 裂,先端銳尖至漸尖,基部寬楔形,紙質,邊緣有不規則齒缺;葉柄有絨毛;托葉尖錐狀。花:單生,大,淡紫色,腋生;花柄有絨毛;線形,散生星狀毛及絨毛;花萼鐘形,密生短星狀毛;裂片三角形,先端銳尖;花瓣倒卵形至闊卵形,夏季開花。果實:蒴果,長橢圓形至橢圓形,五瓣裂,先端有短喙,密被金黃色星狀毛;種子多數,扁腎形,黑色,背面被白色長絨毛。

特性: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可達 4 公尺。木槿為韓國的國花。



野莧菜



科:莧科。 發現地點:奉德宮、湳仔道路邊多處。

屬:莧屬。 原產地:熱帶美洲。

別名:野莧、豬莧、綠莧、山莧菜、山杏菜、山荇菜、糠莧、細莧、鳥莧。

分佈:全台灣路旁皆易發現,非台灣原生種,因氣候適宜,馴化的十分成功。

用途:1.食用:嫩莖、嫩葉及穗皆可食用,特別是春夏兩季,個體更是肥大,是良好的救荒植物之一。2.藥用:全草:清熱解毒,利濕。治痔瘡腫痛,帶濁,經痛,痢疾,小便赤澀,蛇蟲螫傷,牙疳。

莖:直立,全株光滑無毛多分枝,莖梗綠色或淺紅色,無刺。葉:互生於枝條,有長柄,卵形或三角狀廣卵形,先端鈍,全緣,略有波狀,葉綠色。花:穗狀花序,頂生或腋出,苞片卵形,膜質,先端芒刺狀,廣披針形,雄蕊 2~3 枚,花密生,花具脫落性毛。一年皆開花。果實:果實稱為「胞果」,是由薄薄的膜狀果皮將種子包住。特性:一年生草本,高約 50~80 公分,幼嫩時和莧菜極為類似,但味道沒這麼鮮美,通常生長在荒地,路旁及村落附近。



馬齒莧


科:馬齒莧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多處。

屬:馬齒莧屬。

別名:過江龍、水蓋菜、寶釧菜、闊葉半枝蓮、五行草、瓜子菜、豬母草、豬母乳、豬母菜、五方草、馬馬菜、馬舌菜、馬莧菜、馬齒菜、馬蛇子菜、五行菜、長壽菜、安樂菜、螞蟻菜、耐旱菜、長命菜、酸莧、馬莧、馬仔菜、半日花。

原產地:起源於印度,後傳播到世界各地,西喜馬拉雅山、俄國、南希臘一帶地方亦認為是其原產地。

用途:1.食用:豐富營養2.園藝用:品系多,花色豔麗3.藥用:清熱解毒,散瘀消腫,涼血止血,種子:清肝,明目除翳利大小腸,治壞血病。

莖:大多品系屬於半匍匐型,野生小黃花品系屬匍匐型,全株無毛,自莖部分枝,表面似圓柱形光滑,莖呈淡綠、綠、淡紅至暗紅色。葉:葉互生或近對生,葉片肉質,有光澤,葉柄極短。花:夏天會開黃色小花,花瓣甚小,花兩性,授精後成為蒴果。果實:蒴果呈半帽狀,成熟後自然脫離散出種子;種子細小,扁圓形,黑色,千粒重約 0.5 公克。特性:為一或二年生草本,植株形態,可分為直立型、半匍匐型及匍匐型品系三種。



大花咸豐草



科:菊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等多處。

屬:鬼針草屬。

別名:大花咸豐草、大花咸豐草、鬼針草、同治草、白花婆婆針、黃花霧、蝦箝草、黃花母、符因頭、瘋女人(台語)、赤查某、南方草、錦洲草、刺針草。

原產地:琉球。

用途:青草茶原料之一,可當藥材,清涼退火,疏表清熱、解毒、利尿、散瘀之效,治盲腸炎、肝病、糖尿病、咽喉腫毒、腸炎、子宮炎、感冒。救荒野菜。

莖:一或二年生草本,莖四方形。葉:對生,三出複葉或五葉,小葉卵形或卵橢圓形,先端銳尖或漸尖。花:頭狀花序呈繖形狀排列,頂生或腋生,具長梗,總苞綠色,基部有細毛,管狀花兩性,。果實:黑褐色,細長,上端有具逆刺的萼片,以附著人畜,散佈果實。



長柄菊



科:菊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多處。

屬:長柄菊屬。 原產地:熱帶美洲。

別名:燈籠草、肺炎草、衣扣菊、羽芒菊、金再鉤、翠達草。

用途:藥用:可治肝炎、肝病、高血壓、利尿、痢疾、解熱消炎。治肺炎,咳嗽。

莖:常伏臥,聚生成群,高約 30~50 公分,全株有剛毛,淺根性,節上長不定根。葉:葉常為基生,或兼具有基生及對生葉,卵形至披針形,不規則深鋸齒緣,長 3~5 公分,兩面密佈剛毛。花:頭花筒狀或輻射狀,單一或圓錐狀排列;總苞片 1~5 層;舌狀花雌性;單立,黃白色,徑約 2 公分,花梗細長直立,長 10~20 公分。花梗頂端的頭狀花是由 5~8 片淡黃白色的舌狀花所圍成,中心則是許多黃色的筒狀花。常年開花。果實:瘦果呈褐色圓筒形,長約 0.2 公分,冠毛羽毛狀,約 15 支,表面密佈灰白色剛毛;成熟時呈棕色。

特性:多年生草本;因花梗極長而得名。種子具冠毛,能隨風散佈。台灣全島的海岸、平野、山麓均可見之。



葉下珠



科:大戟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多處。

屬:葉下珠屬。

別名:珠仔草、紅骨櫸、紅骨豎叢珠仔草、十字珍珠草、地槐菜、白開夜閉、嬰婆究、珍珠草、真珠草、葉後珠、陰陽草、落地油柑、夜合珍珠、鯽魚草、夜關門、油柑草、老鴉珠、葉合草、葉下珍珠、苦珠仔草、露仔珠。

原產地:泛世界熱帶至暖帶地區,中國大陸南部、日本、印度及中南半島。

用途:1.食用:嫩莖葉可食2.藥用:治肝炎,清熱利尿,消積明目,消炎,平肝,解毒。傳染性肝炎,小便淋痛,小兒疳積,赤眼目翳,口瘡頭瘡,無名腫毒。

莖:直立光滑,具分枝,通常帶紅色,葉著生短枝上,短枝具稜或呈窄翼狀。葉:單葉互生,幾無葉柄,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,葉基斜圓形,葉尖圓形,微凸頭,在小枝上排成左右兩排,看來有如複葉狀,晝展夜合。花:花單性,雌雄同株,從葉腋處開出,赤褐色,具短梗或幾無梗。花期夏-秋季。果實:蒴果,扁球形,具密瘤;種子三角形,具橫紋。

特性:一年生草本,高約 10~40 公分;平地常見的雜草,因果實小圓球狀,生長在葉片平面下方的枝條而得名。



牛筋草
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等多處。

屬:穇子屬。

別名:蟋蟀草、魚鰍草、牛頓草、萬斤草、力草、生筋草、角觝草、千斤草、千千踏、千人拔、穇子草、牛頓叢、牛信棕、粟仔越、野雞爪、粟牛茄草、鴨腳草、稷子草、牛頓鬃、黍仔草、扁草。

原產地:熱帶及亞熱帶地區。

用途:1.飼料:餵牛、魚2. 藥用:清熱解毒、利尿、袪風解毒、散瘀止血。

莖:莖稈叢生,直立或基部膝曲,斜斜的向上生長,從上往下看,莖的底部是鮮白色,既強韌又扁平,鬚根細而密。葉:葉片條形,平滑鮮綠,扁平或捲折,疏生疣狀柔毛,中脈顯著突起,葉鞘壓扁,有脊,邊緣近膜質,先端具稀疏絲狀毛。花:花為穗狀花序,穗軸頂端生小穗,小穗密生於穗軸的一側,多成 2 行排列,。夏秋開花,穗狀花序纖細,淡綠色。果實:梳狀細條紋;種子卵形,有波狀皺紋。特性:一年生的草本植物,根系發達,深根性又不易拔除。



台北草

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相思池畔邊。

屬:結縷草屬。

別名:馬尼拉芝、馬尼拉草、菲律賓草、半細葉結縷草、溝葉結縷草、馬尼拉結縷草、斗六草。

原產地:廣佈於熱帶亞洲,今已普遍傳入歐美日等地用於草坪植栽。

用途:1.草坪用草:葉質柔嫩,碧綠青翠,極耐踐踏,莖葉細小,不需經常修剪。是優良的公園、公共綠地草坪、安全島、運動場、高爾夫球場、庭院草坪、墓園草坪用草。

莖:植株低矮,地下莖匍匐生長,節節生根長葉成株,甚少需修剪。葉:淡綠色葉質粗糙,匍匐地下莖前端包裹之葉鞘非常尖硬,可刺穿硬層土壤,甚至薄層柏油或沿水泥路面裂隙而蔓延。花:花桿直立,單軸總狀花序小型,4~5 月抽穗開花。果實:穎果,內穎具 5 不明顯脈,外表面無毛。特性:多年生草本植物。適於溫暖潮濕或海邊砂地,土壤選擇不嚴,乾旱之紅土台地,樹蔭下均可,喜重黏土、耐酸、鹽土壤。喜溫暖濕潤,栽培處日照需良好,市面上出售的均是切成方形片狀。種植採播種或草皮舖植。



百慕達草
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相思池畔邊。

屬:狗牙根屬。

別名:狗牙根、絆根草、鐵線草(本地品系之俗稱)、鐵線藤。

原產地:原產熱帶非洲,世界各地分佈於原野,美國育成不同用途品系、台灣原生種(恆春狗牙根(屏東百慕達)),A58(新竹野生品系),A60、61(霧社野生品系)。

用途:1.園藝庭園觀賞用。2.牧草:熱帶地區主要的牧草草種。

莖:具匍匐莖(在地表蔓延)和根狀莖,莖圓柱形,莖節處稍腫大。葉:葉長披針形,大多著生稈基或匍匐莖上;葉舌撕裂狀,具短毛,葉鞘具稜脊,鞘口被毛;正反面皆綠色。花:總狀花序,花著生,花莖直立,穗狀花序呈 3~6 指狀排列;花期 5~10 月。果實:每枝花序可結穎果 25~36 粒;種子長橢圓形,紫色或綠色。特性:多年生禾草,具匍匐莖(在地表蔓延,此點異於結縷草屬(韓國草),可據於區別之)和根狀莖,耐蔭性差、中等抗旱、小型品系、暖地早春生長(回青)迅速,花期 6~8 月。小型品系耐寒性較強,大型品系耐踐踏。



孟仁草
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等多處。

屬:虎尾草屬。

別名:紅拂草。

原產地:東南亞熱帶地區或熱帶美洲。

用途:1.牧草。2.綠化、抗污染之試驗草種。

莖:叢生,無毛,膝曲,莖節明顯。直立或基部匍伏,莖柔軟易斷。葉:長線形,厚質,兩側具龍骨;無葉耳;葉鞘平滑;葉舌短,平行,呈毛刷狀;葉片平滑,無茸毛。花:總狀花序 4~9 個,指狀排列;常呈紫紅色;小穗約含 3 朵小花;穎不等長;邊緣被細毛,花期 6~11 月。果實:穎果長度約 0.2 公分,紡錘形。種子呈橢圓。黑褐色帶點紫色。

特性:一年生草本,常群生成聚落,稈高 30~120 公分,因花莖上紫紅色的拂狀花序而得名。適應力極強,經常除草或被踐踏的地方,會佔據整片。反而沒有人為干擾的地方,孟仁草很快的就會被其他植物取代。



假儉草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多處。

屬:假儉草屬。

別名:蘇州闊葉子草、死攀莖草、百足草、蜈蚣草、小牛鞭草、窮人草。

原產地:中國大陸東南部、中南半島及菲律賓群島等地。

用途:景觀綠化、草坪。

莖:多年生草本,質感中等,稈叢生,具棋走之匍匐性,走莖節間短,匍匐延伸。葉色深綠,葉背及葉緣具短毛,先端鈍,葉舌小,長約 0.2公厘。花:為單一總狀花序長約2~6公分,似穗狀花序,近圓筒狀,光滑,長於走莖之腋間或先端,花梗細。小穗成對,兩型。種子:紫紅色,長0.2公分。

特徵:耐旱,草皮耐踐踏,喜日照,護坡固堤,耐酸性強,貧瘠土亦可生長,植株伏貼地面,草皮生長緩慢,修剪次數少。



辣椒


科:茄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村道路邊多處。

屬:辣椒屬。

別名:番仔薑、紅辣椒、番椒、銳葉辣椒、海椒。

原產地:中南美洲之墨西哥、哥倫比亞一帶,現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。

用途:1.食用1.藥用:根:活血消腫。治崩漏;果實:溫中散寒,開胃,消食。治寒滯腹痛,嘔吐,瀉痢,凍瘡,疥癬;葉:治水腫;種子:治風濕痛。

莖:全株光滑無毛,多分枝,分枝稍之字形折曲。葉:互生,枝頂端葉常呈雙生或簇生狀,長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頂端短漸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至寬楔形,略下沿至柄,全緣或具淺波狀緣。花:單生或 2~3 朵簇生葉腋,略下垂,具細梗;花萼綠色,淺鐘狀。果實:漿果,通常下垂,狹圓錐形,未熟時綠色,成熟後變為朱紅色,有光澤,中空,無汁,宿存萼綠色,味辣;種子多數,扁腎形,淡黃色。特性: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,高 40~120 公分,葉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、C,為蔬菜類之冠,可當蔬菜炒食,老年人視力不好或胃寒者最適宜食用,但鮮有人知道利用。



布袋蓮


科:雨久花科。 發現地點:湳仔公墓。

屬:布袋蓮屬。 原產地:巴西。

別名:鳳眼蓮、布袋葵、洋雨久花、大水萍、水風信子、水鴛鴦、浮水蓮花、水浮萍、水葫蘆。

用途:1.食用:嫩葉及葉柄洗淨後蒸食,或燙熟食用。2.藥用:全草:清熱解毒,除濕袪風,利尿消腫。治中暑煩渴,腎炎水腫,小便不利,高血壓;外敷熱瘡。

莖:以莖為主體;具有走莖構造,可藉由走莖繁殖新的植株;根尖端具一包鞘,密被毛。葉:單葉,根生,浮出水面,具葉柄,葉柄外形多變,長 5~50 公分,具海綿質,膨大,生於泥地者長而瘦,浮於水面者則葉柄常膨大如氣囊狀;革質。花:花序為總狀花序,約 15 朵花密生花軸上,花具梗,梗被毛;花期夏至秋季。果實:蒴果藏於花被管內,結果率不高;種子多數,卵形,有稜。特性:

多年生草本,漂浮水面或生於泥地,根系發達,所有的根、葉、花均由莖上長出;花數眾多,但結果率不高。



蘆葦


科:禾本科。 發現地點:新虎尾溪。

屬:蘆葦屬。 原產地:全世界亞熱帶至溫帶地區。

別名:蘆根、蘆莖、蘆葉、水蘆竹、蒲蘆、碧蘆、蘆竹、蒲葦、葦子草、蘆荻。

用途:1.食用。2.建築茅屋,或代軟木作絕緣材料。3.花序作掃帚。4.根入藥,為健胃和利尿藥;5.是優良固堤植物。6.藥用:蘆根:清熱生津,滲濕利水,除煩止嘔。治胃熱嘔噦,熱病煩咳。

莖:多年生大型禾草。植株高大,具粗壯之橫走根莖,節間中空,節上具芽,節下通常有白粉。葉:2列排生,葉鞘抱莖,葉舌極短,截平,成一輪狀毛;葉片扁平,帶狀披針形,粗糙,先端漸尖,全緣。花:圓錐花序,頂生,直立或稍彎,暗紫色或褐紫色,小穗多數,密集,下部枝腋間被有白柔毛;小穗通常有 4~7 朵小花,穎披針形,紙質,3 條脈,具有橫隔紋;紙質,披針形,邊緣披長細纖毛,先端截形;小花下之基盤延伸呈小軸狀,密被長絹毛;第 1 小花通常為雄性。花期 8~11 月。果實為穎果,披針形。果期 10~12 月。特徵:穎果,披針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