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

封面、目錄、作者序


湳仔村自然生態百年紀念

社區心、湳仔情林業計畫

指導單位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
調查單位:雲林縣二崙鄉湳仔村社區發展協會
計畫主辦單位:雲林縣二崙鄉湳仔社區發展協會
計畫協辦單位:雲林縣二崙鄉公所、二崙鄉湳仔村辦公處
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15 日





社區心、湳仔情林業計畫 

從心開始

愛,成就一切

加入志願服務專線:05-5983426

請填寫志工加入表單



目 錄
推薦序

1. 湳仔村社區歷史及特色 #1
2. 湳仔村社區組織介紹 #7

3. 湳仔村地理位置 #17
4. 湳仔村社區導覽圖 #23

5. 湳仔村環境生態介紹 #29
6. 湳仔村可見生物介紹 #35

7. 湳仔村可見植物介紹 #57
8. 湳仔村產業紀錄 #113

參考資料 #125及 索引 #127

附錄文件一:
志工加入說明及表單








作者序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生命的美好來自萬物的陪伴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        自民國98年接觸社區相關程,

        對於居家鄰里的環境更能有技術評估。改以深度旅遊的方式了解旅行時所到之處,觀賞地方文化及自然生態,思考如何建構永續而快樂的環境等等,藉由這樣的態度審視自己的家園。原來我所喜歡的路邊野花,稱為翠蘆莉,花期約在4-10月盛開,是非常簡易照料的外來種,當種植滿兩公尺長度即可於花期形成紫色的浪漫花牆。透過本書的編輯資料,我非常幸運地,有機會能對地方上的植物有更多的認識及體會,生活不再只是單一人群與冷漠建築,更包含許多植物及生物的共同參與。我們是生命共同體,一起成就美麗和諧的社會環境。

        湳仔村裡頭的常見動、植物,通常也會在其它鄉村裡出現,如同以小窺大般,觀看本書可以大致了解台灣中南部的鄉村生態,讀者可多參考比較。本書所收錄的植物,因為人手編輯及出版截稿限制,尚不夠豐富,將透過日後持續的收集記錄,以便將來有機會更完善的呈現。本書若有任何錯誤及不足之處,也期望讀者能通知指正,感謝您的閱讀!



1湳仔村社區歷史及特色






湳仔村社區歷史及特色


尋找湳仔村共同記憶


地名由來

雲林縣二崙鄉湳仔村,

清領時期,即有湳仔壓莊名,

明治四十二年(1909)屬於西螺支廳崙背區布嶼堡田尾庄,

大正九年(1920)劃歸虎尾郡二崙庄田尾(田尾大字湳仔小字),

光復後編為湳仔村,為免與西螺鎮的頂湳、下湳等處混淆,故本地俗稱為「田尾湳仔」。

曾經在民國84年更名「南興村」,

隔兩年在民國86年再修正為「湳仔村」。

據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的廖姓大族譜記載,最早入墾此地的是十一世祖廖為見公等人;此地位於二崙鄉最南端

緊臨新虎尾溪,地勢低漥遇大雨農地呈澤國狀態而得名湳仔。


村里特色

來台開墾至今村內多務農為生,土壤屬粘質土,養份豐富,保水保肥力強。目前仍有七成以上種稻,其它種植蔬菜或瓜類。各廟宇及活動中心是居民育樂場所,下棋、舞蹈、唱歌、運動健身、教育學習及聊天等等聚會形式不一而足。
公共設施:

湳仔社區活動中心、相思池畔、籃球場、湳仔示範公墓、納骨塔、入口意象、湳仔橋、新虎尾溪湳仔段水霸公園

景點:

舊台糖湳仔鐵路站舊農會倉庫、奉德宮、玄綠宮伏魔大帝、龍雲寺濟公廟、福興宮、諸善堂、廖家七房頭古厝(昌盛堂)。

人口分佈:

福佬客為通用語,行政區域劃分為十二鄰,430戶,居民人數1447人,男性792人,女性655人。 (100年6月統計),詔安語約32%。

原住民人口數:2人。


屬西螺七崁之三:「得正祀位藍轎八台」:

第三崁的區域包含了犛份庄、田尾、湳仔,所謂的七崁箴規,指的是祖先們特別留下來的七條祖訓,希望子孫們常常感念。

第三崁的由來,也是「張廖」雙姓;「生廖死張」的故事。

張廖的由來

      張廖氏的發源始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,根據張廖 族譜記載,公元1341~1367年(元順帝)時,白蓮教猖亂,官陂始祖張愿仔(字再輝),為張天正之第三子,避居官陂坪賽以教書為業。當地有一員外名叫廖化(又稱廖三九郎),生有一女名大娘,品行端正,事親至孝。廖化見張愿仔忠厚風雅,贅為東床(張愿仔入贅時兼養子,改名為廖元子)。廖化視張愿仔為親生,把所有產業交於他處理。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,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。
        公元1375(明洪武8)年,廖元子48歲,獨子廖友來出生,在友來公未冠之時,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,以舊社會律法的規定,往往株連九族,因此連累廖氏全族。此時元子公挺身與官方申辯,因此使官司拖累多年,結案後,元子公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,臨終囑咐友來公,「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,欲捨命圖報,未能如願,汝當代父報答,子孫生當姓廖,以光母族,死當姓張,以存子姓,生死不忘,張廖兩全」友來公謹承父志,以張承廖,並立誓「凡我子孫,生則姓廖,歿後書張,不違祖命,以報廖公之德。
        父本姓張,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,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,以後應回祭祖掃墓,以盡孝道,若移居外地,姓張、姓廖由其自便。」此便是七崁廖姓人,生時姓廖,死後歸張繼承雙廖的由來,而「張骨廖皮」一詞又有「生廖死張」一說。這段歷史說明七崁廖姓人感恩圖報又不忘本的風骨,也由於這樣的家訓,使七崁人的血液流著忠孝節義的熱潮,以後化為保鄉衛民的力量,在先民開拓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。

        湳仔村廖姓人物眾多,村莊內人物歷史優先提及多位廖姓祖先,他們大多被供奉在昌盛堂及崇遠堂。





為見公祠-昌盛堂 沿革志


        切思吾族遠自元子公(張再輝)進贅廖三九郎家為東床,單傳二世祖友來公,一脈雙祧而始,開立張廖一族,至十一世祖為見公、字達朝,於清康熙四十年歲次辛己(西元1701年),隨同祖妣祖及三子朝科公,由祖居詔安縣二都官坡東渡,在今之二崙鄉湳仔村定居開闢荒地墾耕。

        為見公有四子:長朝卿、次朝黨、三朝科、四朝壽,渡台時囑咐朝卿、朝黨二子留守祖居,掌理祖業,公自幼拜師少林寺門下,精通武術,一生勤樸務農,施醫桑梓,傳授武術,自衛鄉里不遺餘力,至清壅正四年,祖居之朝卿、朝黨兩人思親心切,雙雙渡台,欲與父母團聚,但父子相見,父祖大怒,將兩兄弟諫出門外,以後兩兄弟行蹤不明。公思子之餘,同年趕回官坡,查不明二子消息,不久憂鬱患病於雍正五年五月十七日病逝祖居。

        十三世祖廷哲公,字昌盛(朝科公三子),二十八歲時,抱養王氏小女至十八歲時結為夫婦,連生七子:長國權、次國廳、三國房、四國豔、五國盧、六國守、七國緘。所謂七房頭,昆仲和睦,同心協力、勤耕儉業,購置田地百餘甲,兒孫滿堂,成為當地豪族,揚振家聲。為追念祖德,於道光二十四年歲次乙己興建祠堂曰昌盛堂,奉祀先祖,並設永盛學堂教育子弟,傳授武術,護衛鄉土。光緒六年家族增至七十餘人而分居,保留三甲餘地為祭祀公業,七大房子孫輪流祭祖,以表孝思並勵族人,知恩報本,啟發後人,流芳萬代。

取之於族譜抄錄




張廖姓七房頭三寶

廖名森先生,86歲,退休於台糖虎尾廠。

廖名鈕先生,83歲,經營三星商店。曾任第二屆湳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、農會理事、老人會長、國民黨科技委員。

廖名壐先生,78歲,退休於二崙鄉公所民政課長職。

三兄弟在西螺七崁.張廖姓家族中,是第十七世的輩份,在湳仔村中只有這三位。三位頗受尊敬的長者經常相聚,感情和睦,談天說地。其子孫事業工作皆順遂如意,孝順有佳,堪稱是七房頭三寶。

張廖家廟-崇遠堂

        「張廖」氏世族家祠,創建於清道光26年(1846年 ),西元1928年 ( 民國17年 ) 遷移現址。祠內建築處處皆學問,每一磚一瓦及刻字,都充滿對後代的祝福與期許,為導覽活動重要景點。興建家廟目的,以感念緬懷祖先拓荒開墾為主,教化孩童及托育幼兒為輔,有效善用土地及資源。每年皆舉辦祭祖大典,來自全國各地的雙廖姓子孫大會集,依古禮行儀。
延縣154即可抵達位置:西螺鎮福田里新厝二十二號。

2湳仔村社區組織介紹


社區組織


湳仔村近年的活動照片

己經紀錄上千張,

仍然持續累積中。

這些萬種風情呈現的結果,

就是漫步在湳仔村的路途上,

親身體驗到感恩惜福的環境維新。


一次次在地活動,

是村落演化的過程,

越變,越美。



每一位居住在村落裡的村民,以及暫居外地的子孫,都有資格參加類似的造鎮活動,隨時換新及保存地方上的美好。

從居家環境開始,清除住家周圍的堆積物、讓自宅住家外觀的門面符合期待、加入當地志工,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。

地方環境因為你,主動投入心力而變得更好,你會知道,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無法用言語形容,成就及快樂會給你無與倫比的精采人生。

現在馬上加入湳仔村志工,請使用附件一。

湳仔村社區發展協會 組織架構圖





湳 仔 村 大 家 長
村  長:廖世恭

電話:05-5983426

住址:湳仔村湳仔路8-1號




村 幹 事:蔡麗玉
村辦公處 : 住址:湳仔村湳仔路62-5號

電話:05-5982050



全國百大績優村里,雲林地區湳仔村為第一名!


內政部100年度全國特優村里長頒獎表揚!



社區發展協會職務


理事會:

理事長:廖世恭

總幹事:劉勝水

會計: 林美華

監事會:

監事: 李三郎

常務監事:蔡金定


十一個活躍社團

<1>環保志工隊 40名

<2>西螺七崁詔安客語研習班 100名

<3>瑜珈班60名

<4>無菸無檳榔社區志工50名

<5>社區長壽俱樂部(老人會) 140名

<6>社區國樂團 15名 <7>誦經團 20名

<8>社區鑼鼓陣(子弟班) 6名

<9>玄祿宮旗仔隊 40名

<10>河川巡守隊 42 名

<11>毛巾操運動班 80名

歷年舉辦活動及獲獎如下:

(一) 民國96、97年,清淨家國全民總動員,全社區大掃除。

(二) 民國96、97年,舉辦九九重陽敬老崇孝活動。

(三) 民國97年度,配合縣政府環保局辦理,古坑綠色隧道環保宣導志工嘉年華活動及志工特殊訓練等。

(四) 民國97年12月,配合縣政府環保局於新虎尾溪岸辦理:河岸清淨大掃除及環保宣導活動。

(五)每年農曆元月十六日,湳仔公廟(玄祿宮)伏魔大帝聖誕,全村舉辦慶典活動。

(六)民國98年6月6日,無菸無檳榔社區計畫大型活動宣導。

(七)民國98年10月25日,13:30-21:00舉辦98年重陽節敬老活動。

(八)民國99年7月文化處社區營造啟蒙計畫成果豐碩。

(九)民國99年10月15日,13:30-21:00舉辦99年重陽節敬老活動。

(十)榮獲「建國百年清淨家園百大績優鄉鎮市區及村里」雲林縣初選第1名。

(十一)民國100年度客委會南環計畫,雇工購料課程:縫紉、木工藝執行中。

環保志工隊成立起緣

      民國95年8月,由村長廖世恭發起。因上任後對於社區境內多處髒亂點感到不捨。多年來民眾及外鄉鎮人隨意傾倒垃圾、樹枝及建築廢棄物等等,焚燒垃圾屢見不鮮。於是召集幾位村民協助清除,雇用鏟裝機及搬運車,費時兩天才將髒亂點清除,並立即插上鄉公所告示牌。可惜隔幾天,傾倒者依舊故我。因此,下定決心繼續清除並實地監控,遇有傾倒者立即進行道德勸說。溪岸邊的防洪道路,變得暢通又美觀。其它髒亂點也少見雜亂。

        逐漸喚醒村民的環保意識,後來經由村長印發環境保護及清淨家園的宣傳單,並附有社區志工報名表。透過各鄰長分送,並配合廣播加強宣導,一周後由鄰長收回統計,36位自願加入志工隊。但第一次辦理社區清掃活動時,出席率僅達五成。據了解,未出席者保持觀望態度,經過幾次辦理社區清掃活動,全數歸隊,更有新人加入。

      據說,大家都是被村長的以身作則所感動,因此進行清掃社區時,村長總是賣力進行活動。如今志工持續增加,並不定時在社區進行清潔打掃工作,使整個社區顯得更整潔、美觀。

50位環保志工名單

廖世恭   林美華   廖特緯

廖特瑩   廖思涵   廖才郎

廖劉阿蕉   廖 井   廖世培

廖萬泡   廖萬茄   廖江秀雀

廖林照   廖麗珍   廖素美

廖百合   廖春涼   廖秀卿

廖政雄   廖秀葉   廖欽建

廖山   廖昭松   廖和民

廖欽盛   林坤傑   林秀蘭

林 春   林彩琴   李玉英

李金生   李昆川   李果姻

李碧枝   李寶芽   李昆原

游秀麗   游玉斷   游湘淳

游雅勤   劉 照   劉勝水

吳金枝   鐘玉壁    陳氏翠

陳素枝   邱素珍   洪 文

朱育樺   楊李靜子  王銘麗

黃惠卿   曾邁    程威誌


各 社 區 社 團 簡 介 (1)



詔安客語研習班

因眼看著多元化社會,時代的潮流,資訊快速成長的衝擊,導致詔安客語言正在漸漸流失。鑒於此,於民國97年度既開辦研習班,提供給社區民眾共同研習。每三個月一期,每期以100人為限,全程免費,聘有專業老師執教。民國100年度仍然繼續辦理中。



瑜珈班、毛巾操

由村長及村內愛好運動者帶動,讓社區居民有個美好正確的健身運動。於民國97年度開辦,每星期二、五日為瑜珈運動班,星期一、三、四、六、日,為毛巾操健康運動班,參加人數在60人左右,每天一個半小時運動,由西螺毛巾操協會教練教導,不收取任何費用。期盼能帶給社區居民人人愛運動,人人都健康的願景。開辦至今村民反應良好,人數均保持在60人左右。



長壽俱樂部(老人會)

前長壽俱樂部成員100名,以社區65歲以上長者為主,曾因故解散。民國86年元月由村長廖世恭重新組成,現今會員140名,每月開會一次,並提供茶水、便當。每年舉辦免費一日遊旅遊兩次。其經費皆由村長廖世恭籌措。
各 社 區 社 團 簡 介 (2)


國樂團

成立於民國88年間,當時的構想是為公廟(玄綠宮)辦理廟會慶典時,演奏助興,增加熱鬧而成立,成員約15名。由本村李興堂李榮昌、廖世培等三人帶領,利用空檔時間於廟內進行練習。遇誦經團誦經時,就扮演配樂角色。重陽節敬老活動時,國樂團也沒缺席,演奏美妙的樂曲,讓社區老人分享。



誦經團 、 祺仔隊 、 弟子班

此三個團隊皆屬於本村公廟-玄綠宮的團體,由社區居民自願參加。其任務功能,是與各友宮廟辦理慶典時互相交流,共襄盛舉,偶遇有外地宮廟、神尊,遶境經過本社區時,就召集出陣,擔任迎接角色。

無菸無檳榔社區推動

本村被鄉衛生所及縣衛生局獲選為民國98年度無菸無檳榔社區,村辦公處全力配合推動,召集成立委員會及調查志工隊,於本社區進行勸導及問卷調查等工作。現正持續進行中,為了自我的健康及下一代子孫的健康,我們義不容辭的參與。盼望,由本社區做為起點,進而能推展至其它社區,期盼能為全民的健康盡一點微薄的力量。


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3湳仔村地理位置




地理位置




交通位置:

雲156道經過,往東通虎尾,

或於吳厝左轉雲145道通西螺,

往西通崙背麥寮。


四鄰與界線:

東與北面為田尾村

西與三和村為鄰

南以新虎尾溪為界

土地面積:2.4780平方公里

地形:平原地,地勢低窪



抵達方式:

汽車(1):

高速公路1號 西螺交流道:

中山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至西螺大同路(西螺市區方向),

西螺大同路(1.5公里)左轉至興農西路,興農西路(1.3公里)左轉至縣道145,縣道145(6.6公里)至吳厝右轉縣道156。




汽車(2):

高速公路1號 斗南交流道:

中山高速公路下斗南交流道至縣道158大業路(虎尾市區方向),

於虎尾林森路一段口向右轉前進,於縣道145 林森路口向左轉前進,

於縣道156湳仔路口向左轉前進。





公車站牌資訊:

台西客運

7101 虎尾-麥寮-六輕工業區

7103 斗南南站-麥寮

7104 虎尾-麥寮

7112 虎尾-下街-麥寮

虎尾站:(05)632-2209



嘉義客運 7701 嘉義<-->麥寮

05-2750895



台西客運 7118

虎尾站:(05)632-2209



<<站牌位置請見導覽圖>>


4湳仔村社區導覽圖

 


湳仔村社區導覽圖


 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湳仔村導覽路線注意事項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紅線為縣道156號,以湳仔村為基準,往東至吳厝,往西至崙背,路線彎曲,路過的車輛速度極快,注意來車,小心慢行。
  • 白線為較大產業道路,合適自行車旅遊。沿著白線可欣賞湳仔村各個景點。唯村落內有較封閉之小型道路,為避免危險,勿走陌生產業道路,請依路線前進。
  • 圖中之蝴蝶標示,代表該景點為天然或人工建造之生態腹地,可欣賞多種植物、昆蟲、鳥類等各種生物或水生物。
  • 行進中道路上如遇生物走動,敬請小心禮讓,愛惜保育。 
  • 參觀各式宗廟,請先向休憩於內的居民問安,並且向神明問安。各宗廟內皆有廁所可供遊客免費使用。 
  • 維護本社區安寧,請勿大聲喧嘩笑鬧。
  • 本社區為無菸無檳榔社區,請勿於社區內抽煙及嚼食檳榔。 
  • 共同維護村莊內整潔,敬請垃圾減量。自行產生的垃圾請放入垃圾筒或資源回收筒,如遇不便請自行帶走。 
  • 請自備遮陽用品或禦寒用品。適時預防及保健讓旅遊平安。 
  • 歡迎自費導覽。團體收取導覽費$500元/每小時。請洽服務專線。
  • 民宿僅提供十人以上團體,需事前預約,服務請洽:05-5984833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湳 仔 村 祝 您 順 心 娛 快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湳仔村推薦景點


相思池畔

        經過綠美化的相思池畔顯得寬廣俐落。

曾經在每年夏季,每逢大雨即聚積成池塘,

孕育許多魚、蝦、貝類,居民便在此放養水

生物至冬季枯水期再捕獲。湳仔村現有魚池

共三處,相思池畔為其中之一。


湳仔村入口意象


以水牛為主題,在主建物旁,延著舊台糖鐵道一路種植各式花卉,不論是以朝陽或落日為背景,搭配鄰近農作物的種植及豐收,演譯著每日每夜台灣農村的樸實生活,宣揚刻苦耐勞的精神及人類友善的靈性相通。曾經,廖姓先祖傳承了一個牛犬護子的故事,立誓後代子孫不可食牛犬,展現知恩圖報的美德。


湳仔橋

        民國85年九月竣工,鑲有省長 宋楚瑜、鄉長 鍾合郎 題的湳仔大橋,連結著二崙鄉及虎尾鎮。橋上,可以看見湳仔村最尾端的寬廣稻田,看見雲林水利會湳仔工作站正在運作,看見新虎尾溪的自然生態從橋下經過,看見虎尾鎮前端的農倉及一大片豐厚的農地。


水霸公園

        上了河提可以脫鞋踩健康步道、延著河堤陪小葉欖仁樹走一段、欣賞落成紀念碑、站上走道,在橡皮水霸往下看,尋找水生物、在走道中間看高鐵劃過新虎尾溪。

5湳仔村環境生態介紹


環境生態





據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的廖姓大族譜記載,最早入墾此地的是十一世祖廖為見公等人,於清康熙四十年歲次辛己(西元1701年),隨同祖妣祖及三子朝科公,由祖居詔安縣二都官坡東渡,在今之二崙鄉湳仔村定居開闢荒地墾耕。

距今310年,勤勞樸實的拓荒及開墾建設,讓湳仔村樣貌的逐漸變得富裕美好。在拓荒時期,原始荒蕪且崎嶇不平,作業困難重重。湳仔村因所在的位置緊臨虎尾溪,地勢低,土壤屬粘質土,夏日一遇雨溪水便暴漲改道,沖積出許多水漥泥濘如水鄉澤國。冬日時乾燥的東北季風又會送來沙塵覆土。農耕時總是因為水量控制不易而損失。演進到開墾時期,水田最初有鹿場課圳灌溉而合適農作生長及保持,出產的稻米因質量好而得名,逐年提高開墾面積及產量,水利建設及運輸設備也不斷更新。

湳仔村的環境生態,由新虎尾溪生態及農業生態兩者共同組成,經由持續建設,增加許多提供生物、植物棲息的人造生態,例如相思池畔、各宗教腹地及各公園腹地。








新虎尾溪生態

新虎尾溪介於濁水溪與舊虎尾溪之間,發源於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芎蕉腳附近,其上游溯自雲林縣水利會濁幹線之水源地(亦即林內三號取水口),流經雲林縣莿桐、西螺、虎尾、二崙、土庫、崙背、褒忠、東勢、台西、麥寮等鄉鎮,於台西鄉蚊港進入台灣海峽,全長49.85公里,流域面積有109.26平方公里,由水利局列屬為台灣次要河川。
新虎尾溪流域共紀錄到24種鳥類,3種魚類,8種哺乳類,及5種爬蟲類。流域內土地使用分農業特定區(約57.64%),一般農業區(約12.62%),其餘為工業區、都市計畫區、特定使用區及鄉村區。農產品豐富,主產米、糖、花生 。各水質監測站之汙染指標大致上為中度污染,推究應為新虎尾溪主水源來自濁水溪,懸浮固體濃度偏高所致。
恢復河川功能

河流為文明之母,是生物賴以為生之本。台灣面積小,有高山有海岸,地形陡峭,難保水資源,國民應有共識,重視河川生態保育。河川功能可歸納五類功能:

1.孕育水生資源:養殖漁業、水生植物,為自然生態重要的一環。2.自來水源。3.農業用水。4.水力發電。5.休憩活動:親水活動、觀賞、行船。









新虎尾溪現正面臨的生態浩劫,望
國民共同守護。降低至零污染,增
加生物多樣性。兼顧區域內之排水
灌溉、休閒遊憩等民生
功能,藉由規劃,發展
永續經營,將水域空間
由空間配角轉為主角,
並串連周邊景觀、人文
等多層次風貌。期盼新虎尾溪能再造,成為活力之母。


新 虎 尾 溪
資料來源:行政院環境保署署-全國環境水質盡測資訊網, 2011/06







農業生態

農業是人類維持生命存續的必要活動。培育野生植物和馴養野獸,是世界史前史上極重要的發展之一。食物生產肇始之後,人類的居址更為固定,人口的密度也隨之增加。

  一萬年以前,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從事狩獵和採集活動;二千年前,大多數人則已從事農作或放牧活動。生產食物使人類對環境的態度發生改變,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。

  現今所謂的農業,係指利用土地、陽光、水分、空氣與礦物質培育動物、植物或微生物,以獲得生活物資或維護生活環境的產業。狹義的定義,指栽植農藝和園藝作物;廣義的農業則包括農、林、漁和畜牧等產業。(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)

湳仔村農業生態

由多種植物、生物及居民,加上天體:陽光、空氣、水及土壤,即是湳仔村百年來的農業生態。包含農作物、自然野生或景觀植物、鳥禽、昆蟲、水生物、居民文化及建設、地下水源、河川等等。

植物多樣性

歷年已紀錄農作如:稻、鳳梨釋迦、鳳梨、香蕉、木瓜、西瓜、高麗菜、芥藍菜、白蘿蔔、紅蘿蔔、青蔥、紅蔥、甘蔗、蒜、九層塔、辣椒、薑、薄荷、菜瓜、瓠瓜、冬瓜、哈密瓜、黃瓜、地瓜葉、地瓜、筆柿、包心大白菜、小白菜、青江菜、韭菜、荷仁豆、蕃仔豆、菜豆、米豆、綠豆、大豆、蘆筍、花生、小麥、馬鈴薯、芋頭、飼料玉米、洗西瓜子...

野生或景觀植物如:小葉攬仁、變葉木、榕樹、樟樹、台灣巒樹、波羅密、光蠟樹、竹、雞冠花、三角椰子、酒瓶椰子、雞蛋花、鳳凰木、仙丹花、桃花心木、雛菊、龍柏、芒果樹、龍葵、咸豐草、馬瓔丹、金露花、桂花、九重葛、日日春、福木、布袋蓮、蘆薈、牛筋草、假儉草、胡椒木、文竹、黃色波斯菊...







農業生態逐步有機化

經歷戰後嬰兒潮時期,人口在當時遞增轉至現今遞減,農產品需求逐漸從大量生產轉變為適量生產而兼顧永續發展。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所孕育的農產品雖然肥美碩大,過程中卻污染了土地,越來越多的人傾向與國際接軌,盡可能少用化肥及農藥栽種,而使用栽培抗病蟲品種,或利用天敵、微生物製劑取代農藥,或以套袋、誘殺板、捕蟲燈等物理方法防治。在肥料使用種類以有機質肥料取代化學肥料...等等更安全的辦法。

台灣土壤肥沃,栽種的各類蔬果甜美多汁,有機化的過程之中,最困難的是停止農藥,冒然停用的結果會導致農作物被蟲、鳥食盡,逐步的減少藥量,延長用藥時間,期間配合有機的各種方式補足,一次一次嚴謹地試驗、適應有機耕作較保險。

根據農委會的定義:「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,不允許使用多數化學物質,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,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。」儘管台灣的有機產業備受質疑,因國外有機法規嚴謹,多數台灣耕種方式及面績不符國外準則。但是台灣自我定義的有機產業仍然朝向自然健康方向前進,實際行動,採取對環境更有善的耕作方式。

6湳仔村可見生物介紹


湳仔村可見生物





目 錄






鳥 類

 小白鷺 #37

 中白鷺 #37

 大白鷺 #37

 黃頭鷺 #38

 珠頸班鳩 #38

 紅鳩 #39

 白頭翁 #39

 家燕 #39

 麻雀 #40

 大卷尾 #40

 粉鴿 #40

 綠繡眼 #41

 棕扇尾鶯 #41

 灰頭鷦鶯 #41



水 棲 類

 青蛙 #42

 蟾蜍 #42

 福壽螺 #42

 田螺 #43

 菜螺 #43

 石螺 #43

 巴西龜 #43


魚 類

 吳郭魚 #44

 垃圾魚 #44

 泥鰍 #44

 草魚 #45

 鯉魚 #45

 鯽魚 #45

 鯰魚 #46

 鰱魚 #46

 鱔魚 #47

 鱸鰻 #47


家 畜

 豬 #48

 狗 #48

 貓 #48

 鴨 #49

 鵝 #49

 雞 #49

 雉雞 #50

 水雉 #50

 火雞 #50



昆 蟲

 蝴蝶 #51

 蜻蜓 #51

 蝸牛 #51

 蚯蚓 #52

 馬陸 #52

 蜈蚣 #52

 飄蟲 #53

 熊蟬 #53

 草蟬 #53

 金龜 #54

 螳螂 #54

 蟋蟀 #54

 蝗蟲 #55

 螻蛄 #55

 蜘蛛 #55

 蜜蜂 #56

 蛾 #56







鳥 類

小白鷺、中白鷺、大白鷺



絕句(唐 杜甫)

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

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。

  七六四年的春天,亂世平定,杜甫又回到了浣花溪畔的住處喜悅的寫下了這首詩,我們約略能領會,柳樹上青翠的葉上停了對黃鸝鳥在歌頌,而天空一碧如洗,成群的白鷺排成「一」飛上天!

        小白鷺:全長約61公分:嘴尖一年四季都是黑色,腳趾青黃色,夏天繁殖期間,雄鷺頭、胸、背會長出優雅的蓑羽或飾羽,在秋季左右脫落。通常會出現在農耕後的水田、河口、或漁塭,一整年都看得到。



中白鷺:全長約70公分:嘴尖夏黑冬黃,腳趾黑,秋冬才會出現在台灣。



大白鷺:可以長到90公分:嘴尖夏黑冬黃,腳趾黑,脖子長而曲,成S 形狀,也是秋冬才會出現在台灣的冬候鳥。



        台灣是最常見的留鳥。經常活動於水澤、湖泊、水田、溪河附近,主要以淺水之魚、蝦、貝螺、蛙、蟲為生。屬群棲性,與黃頭鷺、夜鷺集體築巢在竹林、相思林及木麻黃中。雌雄共同築巢、孵卵及育雛,通常均粗拙簡單,以竹、樹枝為材。生性吵雜,認為被侵犯時,會於飛行時發出似「嗄─嗄─」聲。特色是體色潔白,含有聖潔之意。步代穩重、氣質高貴,但活動敏捷、飛行姿態優美。牠時而成群凌空飛翔,時而俯首吃蟲,象徵吉祥、清白、廉潔、勤勞,並具愛鄉護土的深遠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 傳說中,白鷺鷥棲居福地,在有水稻的地方,就有白鷺鷥啄蟲保益的足跡。



黃 頭 鷺





普遍夏候鳥及部份留鳥。

別名:牛背鷺、放牛郎。

鸛形目,鷺科。

體長50 公分。

嘴為橙黃色,腳與趾為黑色,頸粗短,

夏季時頭、胸、背等處有橙黃色羽毛出現,

冬季變回白色,只有頭部略有黃色。

生殖季時頭部有流蘇狀飾羽。

以昆蟲為主食,亦食魚、蛙等動物。

可於農村田間、草原、沼澤及牧場等發現,

因常棲息於牛背上,替牛隻啄食身上的寄生蟲,或趁機啄食牛走動時,被驚起的昆蟲及蚊蠅,形成『共生』現象,因此黃頭鷺又被稱「牛背鷺」。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、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,共同築巢於樹林、竹林、木麻黃林之中。一部份會留在台灣過冬成為留鳥,而大部分為夏候鳥,春夏時由南洋一帶飛來台灣繁殖,而9月後又陸續飛回南洋過冬。



珠 頸 班 鳩






特有亞種。

鳩鴿科。

斑鳩屬。

別名:斑頸鳩、花脖鳩、鹿子鳩。

分佈在南亞、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

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。

身長大約30公分。背部、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,

尾羽外側為黑色,尾端為白色,頭部為粉灰色,頭頸為黑色,帶有白色斑點,下腹部為淺灰色,喙為暗褐色,腳紅色。以昆蟲、草籽、穀物和其他植物為食。




紅 鳩


留鳥。

鴿形目,鳩鴿科。

別名:紅斑鴿、斑甲。

時常出現在平地的農田、公園及校園中。

身長約23公分;外型特徵為嘴黑色,

雄鳥頭至頸部鼠灰色,後項有黑色頸環。背部、胸至上腹淡葡萄紫色,飛羽黑色,末端白色。雌鳥大致似雄鳥,但後頸黑色頸環外緣白色,背、肩羽褐色較濃、呈灰褐色,腹面羽色較淡。以植物的種子、果實等為食。



白 頭 翁



普遍特有亞種。

科:鵯科。

屬:鵯屬。

別名:白頭鵯、白頭殼仔。

體長約18公分,雌雄同色。額、眼圈、頰、

耳羽至後頸黑色。眉和枕羽白色。背和腰羽為灰綠色,

翼和尾部稍許黃綠色,喉部白色,胸部有一灰褐色寬紋,腹部灰白色,雜以黃綠色條紋。東亞地區,包括香港、台灣、中國大陸、韓國及日本可見。

棲於低海拔都市、鄉村,山坡稀落之闊葉樹林及農田、果園之樹上。春季繁殖,會在樹林上空追逐,進入繁殖期則會配對成雙。雜食性,以漿果和種子為主食,並常侵入果園啄食果實。喜歡將巢築在相思樹或榕樹上。



家 燕


普遍留鳥。

燕科。燕屬。

別名:觀音燕、 燕子 、拙燕。

體長約17公分。分佈:非洲、亞洲、東南亞、菲律賓

及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、澳大利亞。嘴小、頭大,雙翼尖長,

尾羽分岔甚深,下方有半月形白斑,背黑色而有藍色光澤,

額、喉紅褐色,上胸有黑色橫帶。腳足皆短而無力主要棲息於空中、岩石、峭壁、電線、建築物上。生性好群居,飛行力甚強,能巧妙地反轉而非。築巢於砂質峭壁、石壁或屋簷、橋樑下。以飛行中的昆蟲食蠅、蚊等為主食。




麻 雀




 科:麻雀科。

屬:麻雀屬。

體長:約14公分。

別名:樹麻雀、霍雀、嘉賓、瓦雀、琉雀、家雀、

老家子、老家賊、照夜、麻谷、南麻雀、禾雀、賓雀、

厝鳥。分佈於歐亞大陸,中東、東南亞、東亞。

體色大致呈紅褐色,背部黑色斑紋,臉頰、頸側及肚子羽色為灰白色,臉側有黑色圓斑,嘴喙為短小圓錐狀,色澤為黑色。體形短圓,雄雌同形同色。 棲息地和覓食常在城鎮村落,少見於山區。繁殖期以昆蟲育雛,捕食甲蟲、象鼻蟲、螞蟻、臭蟲、蒼蠅及蝴蝶,一年可以繁殖3-5窩。秋冬食雜草種子。



大 卷 尾

台灣特有亞種。別名:烏秋、卷尾、阿秋箭。

目:雀形目。

科:卷尾科。

體長: 29 公分。雌雄同體色,皆為黑色而有光澤,

嘴短且前端下鉤,全身有黑色光澤,尾長而分叉,末端較寬

微微向上翹起。好鬥,常追逐其他鳥類,通常喜歡棲息於樹頂或高處。

以昆蟲蜻蜓、煌蟲、金龜、虻、蠅等為食。常見於城郊村莊附近和廣大

農村以及尤喜在村民屋前後高大的椿樹上營巢。

童謠:「烏秋烏秋嗄嗄啾,蟲仔肉運豆油」



粉 鴿

普遍留鳥。

目:鴿形目。科:鳩鴿科。

別名:家鴿、原鴿、粉鳥。

體長 : 33 公分。

體型肥胖,腳、頸皆短,嘴呈黑色有白斑、細小且前端

有小鉤,鼻孔有蠟膜覆蓋,腳紫紅色,體色各異。飛行

速度快,性群居,築巢於樹。常出現於平地住家附近、農耕地、丘陵地帶或河口、海邊。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。




綠 繡 眼

普遍留鳥。

目:雀形目

科:綉眼鳥科

別名:相思仔、白眼圈、青笛仔、青池仔、目白、

繡眼兒、粉眼兒、粉燕兒、白眼兒、白日眶。

體長約11公分。背部羽毛為綠色,胸和腰部為灰色,腹部白色;翅膀和尾部羽毛泛綠光;眼周圍環繞著白色絨狀短羽。庭園及都市的行道樹上易見,鳴聲清脆悅耳, 原分佈在亞洲東部的國家如中國、日本、南韓、北韓、台灣等地。雜食性。主食昆蟲,啄食花蜜及果實。



棕扇尾鶯

普遍留鳥。

目:雀形目。

科:鶲科。

分佈歐亞大陸多數地區、 非洲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、

中國大陸北京、山東、甘肅、陝西、四川華南等。

體長約10cm。頭頸部及上體褐色,具黑色縱紋,喉部及腹部近白色。嘴褐色,腳粉紅色。棲息於海拔1200m以下的農田、開闊草地及河流岸邊的灌叢中。捕食昆蟲,繁殖期4~7月,營巢於草叢中,巢呈吊囊狀。,在飛行時發出「戚、戚」短音,作波狀飛行時發出一連串清脆聲。



灰 頭 鷦 鶯

普遍留鳥。

目:雀形目。

科:扇尾鶯科。

別名:布袋鳥、黃腹鷦鶯、芒噹丟仔、禾筆仔。

體長14公分,尾羽長,腳赤肉色,頭頂深灰色。

體背橄欖褐色,面灰白色,喉上胸白色,下胸至腹部乳黃色。棲息平地至丘陵地帶之農耕地、開闊地,常三兩隻活動於濃密草叢,性機警怕人,尾部常跟著叫聲之旋律上下擺動,不善長距離飛行。鳴唱聲婉轉多變化,高而低「啼啼啼啼啼」聲。急切而顫抖,似「嘀-律律律律律,嘀-律律律律律」聲。






水 棲 類:


青 蛙

台灣常見蛙類,喜好水田環境如:澤蛙、虎毛蛙、諸羅樹蛙、長腳赤蛙、台北赤蛙、金線蛙、拉都希氏赤蛙等,而「諸羅樹蛙」為雲林、嘉義、台南一帶特有種,台師大 呂光洋 教授於1995年命名。每一種類除體型、顏色及息性可供辨識之外,鳴叫聲也不盡相同,依鳴叫時間間隔、長度、主要頻率,成為此起彼落的音譜十分有趣。(圖為諸羅樹蛙,湳仔村蛙類尚未辨識,圖文僅供參考。)



蟾 蜍




俗稱“癩蛤蟆”,某些蟾蜍耳後有毒腺,分泌物具毒性。蟾蜍科的動物大約有250種,分佈在除了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加島等海島以外的全世界各地。蟾蜍產卵時會尋找合適的水塘,雄性負責尋找,雌性被其叫聲吸引,卵在水中發育成蝌蚪 ,以水藻為食,捕食昆蟲、蝸牛等,一般為夜行性動物。



福 壽 螺

目:中腹足目。

科:福壽螺科。

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。成長速度快,在許多國家視為

入侵物種及農業害蟲。別名:金寶螺、蘋果螺、大瓶螺、夭

壽螺。外形似田螺。貝殼短圓右旋,有4-5螺層。殼面光滑

多呈金黃至深褐色。殼背上有氣囊,可以輔助呼吸和幫助福

壽螺在水面上漂浮。雜食動物,喜歡啃食植物嫩莖與幼葉,影

響農作物的收成,造成約新台幣51億的損失,其它亞洲國家像

日本、中國等也曾發生福壽螺繁殖事件。




田 螺

田螺科,軟體動物,中國地區均有分佈。常見有中國圓田螺、中華圓田螺等。可長至約3.5公分。身體分為頭部、足、內臟囊等,頭上長有口、眼、 觸角及其他感覺器官。足底緊貼膜片,叫做厴,遇不測或休息時,便收縮在貝殼裡,並通過足的肌肉收縮,用厴實實地蓋住。一般生長於水塘,水質不佳易受污染,有寄生蟲,雌雄異體,雌螺個體大而圓,雄螺小而長。卵胎生動物,生殖方式獨特,胚胎和發育均在母體內完成。


石 螺

科:田螺科。屬:環稜螺屬。別名:石田螺或環稜螺。農業社會常用食材,比圓田螺小而略修長,外殼粗,田螺外殼光滑。周緣略有一稜,貝殼暗綠色或綠褐色,殼高約2.5公分。分布在淡水的河池或田中。



菜 螺


科:瑪瑙螺科、非洲大蝸牛種。

別名:褐雲瑪瑙螺、非洲大蝸牛、菜螺、花螺、

露螺、陸螺 原產地:非洲馬拉加西島。日本人

引進台灣,台灣全島平地或低山地區隨處可見。

雜食性,喜潮溼。殼口上做一層白膜,餘一小孔呼吸。雌雄同體,繁殖速度快。螺塔高而縫合線不明顯,殼黃褐色上有不規則的咖啡色條紋。腹足為黑褐色,殼長為7-8公分,可達20公分。喜歡啃食植物幼嫩的部位,對農業造成影響。



巴西龜

科:澤龜科。屬:泥龜屬。

別名:「密西西比紅耳龜」或「紅耳龜」。

體長:可至27公分。壽命:達35年以上。

全身橄欖綠,頸和殼上有黃色條紋,頭部兩側

有鮮紅色的斑點。原產北美南部密西西比河流

域。食:水生植物、蛙類、細小的魚類和腐肉

等。繁殖力強,成長快速,有極強的環境適應

能力。



魚 類:


吳 郭 魚

目:鱸形目。科:慈鯛科。中小形魚,

全世界共有100 多種。原產於非洲。

極強適應能力,溶氧較少之水也可存活。

生活於淡水、鹽水中,亦可在湖,

河,池塘的淺水。雜食性,食水中

植物和碎物。於面積狹小水域中亦

能繁殖,水稻田裡能夠生長。在台灣,

其中文名吳郭魚是紀念吳振輝及郭啟彰兩位先生於1946年從新加坡將其引進。1974年研究發現,雌尼羅吳郭魚與雄歐利亞吳郭魚雜交可產全雄性後代,成魚體型肥碩,無土腥味,其換肉率、抗病性、取肉率均佳,為台灣吳郭魚產業帶上高峰。名列台灣十大養殖魚類之首,年出口產值高達四十億元。



垃 圾 魚

目:鯰形目。科:棘甲鯰科。

別名:琵琶鼠魚、青苔魚、青苔鼠、食藻魚

、清道夫等,原產於南美洲,腐食性動物,

以水中死屍、藻類、落葉、青苔等物為食,棲

息於大小河川、湖泊。 外觀黑色、有白色斑紋。體長最大者45公分,最小者21公分,能藉著移動胸棘或是震動鰾來發出聲音。



泥 鰍

目:鯉形目。科:鰍科。

別名:鰍魚、土鰍、胡溜、魚溜

、雨溜。原產於亞洲,底層魚類,棲息於底泥較深的河、

湖邊,池塘,稻田,水溝等淺水水域。體型修長,可達28

公分。頭部無鱗,體表鱗極細小,圓形,埋於皮下,體表

黏液豐富。 肉質細嫩鮮美、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A,脂肪

含量低,是高營養價值之淡水魚類,屬雜食性魚類,攝食

蠕蟲、小型甲殼類、動物性浮游生物、絲蚯蚓、植物嫩莖

芽、 雜草種子、綠藻、有機物碎屑、微生物、昆蟲等,夜

間覓食。



草 魚

目:鯉形目。科:鯉科。別名:鯇、鯇魚、

油鲩、草鲩、白鲩、混子、草青

、草根、黑青鱼等。初級淡

水魚。原產於中國各大江河水系至俄羅

斯西伯利亞東部。可達150公分。身側扁且延長,無鬚,吻短而圓鈍,腹部圓,無肉稜,尾柄粗狀,背部青褐色略帶黃色,腹部乳白。棲息於水草繁生的河川、湖泊、水庫之中下層。草食性,以水草、浮萍及牧草為食。常成群覓食,活動力強,食物充足時成長迅速。中國四大家魚之一,肉質細嫩,骨刺少,營養豐富;鱗、皮可制膠。台灣地區普遍常見,不宜生食。



鯉 魚

目:鯉形目。科:鯉科。

別名:鯉拐子、鯉子。原產於歐亞大陸,

引進世界各地,許多人工飼育種類,如錦

鯉發展為觀賞魚。魚體側扁肥厚,鬚2對,

吻鬚短,頷鬚長。養殖魚背部黃綠色,腹部淡黃色;各鱗形成網目狀斑紋,各鰭微黃色,尾鰭淺叉形,體長可達120公分。初級淡水魚,棲息於河川中下游、湖沼、水庫等水流靜止的地區,喜好底層或水草多之水域。低溫及溶氧下可生存。雜食性,以藻類、水生植物及底棲動物等為食。魚鱗可食。



鯽 魚

目:鯉形目。科:鯉科。

別名:鯽仔、土鯽、本島鯽、本島仔。

原產於中國並引進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。

人工選育產生許多新品種,如金魚發展

為觀賞魚。體側扁,頭略短,吻鈍圓,

無鬚。鱗片大;魚體呈銀灰黃色,背部顏

色較深,腹部銀白色,體長10-15公分。可至20公分。初級淡水魚,普遍的食用魚,棲息於台灣各河川中、下游與湖泊、溝渠等,水草較多之淺水域,適應力強,能忍受含氧量不高的汙濁水,生性敏感且警覺性高。屬雜食性,浮游生物、藻類、水草碎片、腐質及小型底棲甲殼類為食。魚卵具黏性,黏附於水草上。

鯰 魚

目:鮎形目。

科:鯰科。

別名:鯰、鯰巴郎、

鮎魚、土鮎、泥魚、

棉魚、塘虱、鬍子鰱、

黏魚、塘虱魚、

生仔魚。2011年,

泰國北部的漁民於湄公河捕獲重達293公斤巨鯰,體長近2.7公尺。

世界七大洲,除南極洲皆有。有幾種鯰魚是海魚。體型差異極大。多黏液,無魚鱗。眼小,被皮膜。一般都有鬚,體型長,頭部平扁,尾部側扁。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,略有暗雲狀斑塊。夜行動物,主要感覺器官是觸鬚或其他感覺器官。一般為雜食性,也有幾種是單一性,如寄生鯰只食動物血。生活在江河 、湖泊、 水庫 、坑塘的中下層,捕食小型魚、蝦類和水生昆蟲 。以吞食為主,牙齒是防止食物逃脫。





鰱 魚

目:鯉形目。

科:鯉科。

又叫白鰱、跳鰱、

水鰱、鰱子魚、

白鲢、水鲢、跳鲢、

鲢子等,四大家魚之一。

原分佈於中國 ,已引進到世界各地。

體型側扁、稍高,呈紡錘形,背部青灰色,兩側及腹部白色。鱗細小。體長可達105公分。性急躁,善跳躍。人工飼養的大型淡水魚,生長快、疾病少、產量高,多與草魚、鯉魚混養。其肉質鮮嫩,營養豐富,優良魚種。初級淡水魚,棲息於江河、水庫及湖泊的上層水域。雜食性,以浮游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。

鱔 魚

目:合鰓魚目。科:合鰓魚科。

別名:黃鱔、鱓魚、羅鱔、蛇魚、長魚。

體長可至70公分,體型細長呈蛇形,體表有黏液,

無鱗或很小鱗片,背、臀鰭很低且繞過尾端相連續,

鰓通常僅於喉部有一外鰓孔,含氧量低時,也能生存。

常蓄養於池塘、稻田中。

廣泛分佈於亞洲東南部,

普遍淡水食用魚,

棲息在池塘、河道、湖泊、稻田等處,雜食性,夜間覓食。生殖情況較特殊,幼時為雌,生殖一次後,轉變為雄性,這種轉變稱「性逆轉」現象。



鱸 鰻

台灣原生種。

目:鰻鱺目。科:鰻鱺科。

別名:花鰻、烏耳鰻、紅土龍、溪滑。

體型長,圓柱形,肛門後的尾部側扁。

鱗片細小,體色灰黑或黃褐色有斑紋,腹部銀白色。

體長可達160公分。棲息於砂泥底部。

幼魚在河川成長,成魚在春末夏初降海產卵,

耗時五個月,再回到河川。夜間覓食,肉食性,

以魚、蝦、蟹為食。大部分河川因河堤、攔沙壩、

水庫等人工整治興建,阻礙上溯,

台灣已列為保育類動物。




家畜




綱:哺乳綱。目:偶蹄目。科:豬科。

雜食類動物,產於歐亞大陸。體肥肢短,

性溫馴,適應力強,易飼養,繁殖快。

平均壽命20年,一般養豬場多在5個月時、

90公斤宰殺供食用,農家兼養的,

頂多一年左右宰殺,所以食用豬都算小豬。

表無汗腺,在腹部有類似汗腺的腺體,降低體溫的主要方法是將泥巴塗滿全身。家豬若野放,數代的天擇篩選後,會開始產生返祖現象,逐漸恢復為野豬的體型。






綱:哺乳綱。目:食肉目。科:犬科。

壽命約十多年。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。

通常指家犬,也稱犬,是狼的同種。稱為

「人類最忠實的朋友」,飼養率最高的寵物。

種類已達數百種,高度社會化的集體獵食動物。

總體行為可受訓,適合人類居家及社會環境。

食肉動物,可以依靠蔬菜和穀物生活,需均衡。

家犬比起人類對肉食更加有忍耐力,

高蛋白食物可以幫助肌肉組織受到損傷。





綱:哺乳綱。目:食肉目。科:貓科。

小型貓科動物,野貓亞種,

飼養率僅次於犬,壽命平均為12年。

品種已被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,健康狀況和

混血貓相比普遍較差。大多數貓會認人,

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,有些貓甚至比狗忠誠。

食肉動物,幾乎不吃任何植物。少量多餐。喜捕食鼠類,有時亦食蛙、蛇等。經訓練後可用人類的馬桶,排泄物乾燥,會將其埋於沙中。貓也能長時間靜止不動,尤其在觀察獵物或準備攻擊時。非常愛乾淨,常舔護毛皮。貓的唾液如同強效清潔劑,但這唾液會致人類過敏。



目:雁形目。科:鴨科。鴨肉和鴨蛋可食用,

鴨的羽毛可以加工成為保溫材料。家鴨不會飛,可成群飼養,

體型略扁,喙寬而平,頸短,腿位於身體後方,步態蹣跚。

雄鳥每年換羽兩次,雌鳥每窩產卵數亦較多,卵殼光滑;

腿上覆蓋著相搭的鱗片;叫聲和羽毛顯示出某種

程度的性別差異。綠頭鴨是大部分家鴨的祖先,

是最受歡迎的獵禽之一。人類按照一定的

經濟目的,經過長期馴化和選擇培育成三

種用途的品種,即:肉用型、蛋用型和兼用型三種類型。





目:雁形目。科:鴨科。來自於野生的鴻雁或灰雁。

性情溫順,原產大陸東南,世界各地均有飼養。

頭部有角質瘤冠,全身羽毛純白,頸長,喙扁闊,

尾短,眼為藍色,喙、瘤冠與腳均為橘黃色,

腳大有蹼,善游水。食青草、穀物、蔬菜、魚蝦等,

耐寒,合群性及抗病力強。生長快,壽命較其

他家禽長。體重4至15公斤。卵化期一個月。

棲息於池塘等水域附近。 肉和蛋可食。

羽毛可加工製成保暖用品。





目:雞形目。科:雉科。為人們提供蛋、肉等食品。

優質動物蛋白。鷄的祖先是東南亞的原鷄。

中國現有家雞品種96個,主要的標準品種

包括蛋用型的白來航雞、新漢夏雞;肉用型的

白洛克雞、白科尼什雞,蛋肉兼用型的洛島紅雞、

橫斑白洛克雞、澳洲黑雞,以及源自中國的狼山雞

和絲羽烏骨雞等。主食地上的蟲子和各種糧食;

母雞正常18週齡始可以產蛋,由日照與營養影響,

開始產卵,即會天天排卵、下蛋,

雞的孵化期一般為21天,溫度、溼度都要控制,才會成功。

雉 雞

目:雞形目。科:雉科。

別名:野雞、環頸雉。

原產於亞洲,

可以在農田附

近的丘陵、山區灌叢、

草叢、林緣草地、山麓草場、江湖邊葦塘發現。雄性雉雞羽毛多樣,是馴化及與綠雉雜交的結果。雄鳥體長約76-89公分。尾長,黑色有條紋,近50公分。身體羽色通常為棕褐色,多種變型,頭部深綠色,有小型冠羽和紅色眼斑肉垂。白色頸環有或退化。雌鳥,羽色單調,全身有雜斑的棕褐色至灰色。地面覓食,主食為果實、穀物和種子,也吃昆蟲、蚯蚓、蝸牛等。夜間會飛上樹棲息。

水 雉

目:鴴形目。科:水雉科。別名:菱角鳥。

在臺灣多棲息於菱角田間,喜歡生活在水

池環境、浮葉植物上 。水雉外形似雉,在繁殖期金黃褐

白羽色和長長尾羽,水上盈盈、姿態翩翩又有「凌波仙子」

美稱。羽色冬夏不同:夏羽頭頂、面頰、喉和前頸為白色,

頭後黑色,頸後為金黃色,每側鑲有黑色條紋,肩、背橄欖色

泛紫光,腰羽和尾羽黑色,兩翼黑白相間;冬羽原黑色部分大多

換成褐色,尾羽變短。台灣水雉因棲地消失而變得珍貴而稀有,

面臨生存危機。四到九月築巢於水生植物葉上。

火雞

目:雞形目。科:雉科。別名:七面鳥、吐綬雞,

原產於北美洲。體型比雞大3-4倍,生長快,

公火雞體重可達10公斤以上,母火雞可至8公斤。

軀高大,頸短直。 背略隆起,長而寬,胸骨長直。

頭和頸部沒有羽毛,頭上有珊瑚狀皮瘤和肉錐。

羽毛顏色隨品種不同而有很大差異。母火雞較小,

較不鮮艷。適應性很強,能耐寒,喜食韭菜、蔥和大蒜

等食物。對周圍環境敏感,當受到驚嚇時,會豎起羽毛,

公火雞好鬥,母火雞抱窩性很強。優質禽肉。肉質好,

含蛋白質多,營養價值高,膽固醇較其它家禽低。



昆 蟲


蝴 蝶


綱:昆蟲綱。目:鱗翅目。全世界大約

有14000餘種,除南北極寒冷地帶外皆

分佈,台灣以蝴蝶品種繁多著名。

色彩鮮豔,有各種花斑,頭部有一對棒

狀或錘狀觸角。最大的蝴蝶展翅可達24公分

,最小的只有1.6公分。有許多種類的蝴蝶

是農業和果木害蟲。完全變態,經過四個階段

:卵、 幼蟲、蛹、成蟲。成熟後,從蛹中破殼鑽出,需時間使翅膀乾燥變硬,展開飛翔時波動大,姿勢優美。成蟲以花蜜為食物,有的品種也吸食樹汁、水中溶解的礦物質等。



蜻 蜓

綱:昆蟲綱。目:蜻蛉目。

全世界約有5000種。別名:燈烴、

負勞、蟌、蝍蛉、桑蜋、蜻虰、紗羊、青娘子、

尋庵。特徵包括碩大的複眼,兩對透明翅膀,

修長腹部,長約8公分。一般捕食蚊子、搖蚊和

其他昆蟲,部分捕食魚類。常雌雄成群,在水邊飛行,

交尾後,雌蟲產卵於水草中。蜻蜓點水是雌蜻蜓正在水面

上產卵。通常在稚蟲棲息的湖泊、池塘、溪流或濕地附近活動。不完全變態。



蝸 牛

門:軟體動物門。綱:腹足綱。亞綱:

直腹足亞綱。蝸牛分布全世界,不同種類

大小各異,非洲大蝸牛可長達21公分。

每一個品種蝸牛結構有少許差別。

大部分蝸牛屬於有肺類,在有肺類

中,真肺目佔大多數,有螺旋形外殼,

無口蓋。喜潮濕,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,

花圃或花園角落可見。人為破壞主要有:使用農藥,破壞植物以及捕捉。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,也有肉食性蝸牛,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。


蚯 蚓

門:環節動物門。綱:環帶綱。體長約

10公分,可用來釣魚,翻動泥土,有利於植物

生長。台灣確定學名的蚯蚓有73種之多。身體呈環狀分節,

成熟的蚯蚓在靠近頭部的地方,有體節會瘉合成環帶。以環毛

蚓為例,環帶上有雌孔,用以排出卵子。環帶後方有兩個雄孔,

用以排出精子;雄孔四周乳頭狀突起,稱為乳突,雄孔與乳突是

分辨種類的重要依據。由外觀難以判定種類,需解剖鑑定。雌雄同體、異體受精。以土壤有機物與植物的嫩莖葉為食。



馬 陸

門:節肢動物門。亞門:多足亞門。綱:

倍足綱。別名:千足蟲 。最大可至28公分,

陸生。身體多節,除第一節及最後一節外,

每一節有兩對腳。頭部有觸角,喜潮濕,

棲息於室外石頭、朽木、腐菜、稻草堆、

材堆下及其他潮濕陰暗之隱蔽處。大多數

種類為草食性,有些則屬於食腐性動物,

以枯枝落葉為食,啃食植物幼苗、青苔或

動物的屍體。部分種類遇襲擊即假死,把自己

蜷縮起來。不主動攻擊人畜,亦不具毒腺。某些種類具有防禦腺或黏液腺,分泌物具刺激性、腐蝕性,觸及皮膚會造成刺激腫脹,最好避免碰觸。



蜈 蚣

門:節肢動物門。亞門:多足亞門。綱:唇足綱。

有毒腺的掠食性陸生節肢動物。別名:蝍蛆、吳公、

天龍、百腳、百足蟲。每一個環節具有一對附肢,

附肢通常是奇數對,15~181對不等。肉食性,

夜間獵食,食用動物或昆蟲,不吃已死的動物。

遇到頑強抵抗獵物,由毒牙把毒液注射入,使獵物

癱瘓。飽餐後可數日不食。夜行性動物,白天藏於腐葉、

朽木或石頭下。被咬傷時巨痛,多種併發症狀。幾天後可復原。如需靠近進草叢或朽木堆積處,最好穿長袖長褲;選擇保護功能佳的鞋子。

飄 蟲

目:鞘翅目。科:瓢蟲科。圓形突起的甲蟲通稱,體色鮮

豔的小型昆蟲,常具紅、黑或黃色斑點。別名:紅娘、

花大姐、金龜、金龜子、臭龜子。全世界有超過5,000種

以上,體型呈半圓球狀,腳與觸角短小。體色有多種

豔麗色彩,體表圖樣因種類不同而多變。肉食性,以蚜蟲、

介殼蟲為食。草食性,是極具破壞力的農業害蟲。

菌食性,以白粉病菌等維生。經歷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

四階段,完全變態。春天至秋天常見到成蟲。

大部分的瓢蟲以成蟲的型態度過冬天,越冬之際會以集團形式躲在石頭與倒木的底下,集團的規模從數隻到數百隻,甚至數萬隻。



熊蟬

目:同翅目。科:蟬科。生活在平地、低海拔地區的喬木上。

體長41-48公分。 體色黑,剛羽化的個體身體佈滿金黃

色細毛;上翅透明,前半部翅脈為綠色;雄蟬在腹部腹瓣下

有鼓膜、鏡膜、共鳴箱等構造組成的發音組織,當腹部

內肌肉來回收縮時,鼓膜會發生振動,經其他部位共鳴以後,

發出蟬鳴聲,雌蟬無腹瓣;中後腳呈黃色。

成蟲出現於5-9月,鳴聲響亮,為全台各地夏季常見的

大型蟬。 成蟲及若蟲皆為草食性昆蟲。雌蟬在枯枝產卵,

孵化後小若蟲掉落地面,鑽進地底生活,吸食樹根汁液,

蛻皮成長,羽化前一天夜晚才鑽出地面羽化為成蟲。



草 蟬

目:半翅目。科:蟬科。體長12-17公分。翅脈顏色從翠綠、

黃綠到黃褐色均有。複眼淡綠色,單眼淡黃色。翅透明,前

翅基部不明顯淡黃色。台灣全島平地草叢間至低海拔山

區常見,蘭嶼亦有分布。成蟲出現於春、夏二季,在草

叢等綠葉間活動。草食性昆蟲,也是晝行性昆蟲。春季最早

聽到的蟬鳴就是草蟬,低沉刺耳鳴聲可持續到秋天。

低敏感易接近,常出現於芒草及其他草本植物上,

也常出現於野桐等樹木的葉子上。綠色型最為常見。


金 龜

目:鞘翅目。科:金龜子科。別名:雞母蟲。長約2公分,

體軀呈寬卵狀,全體呈豔麗的金綠色,並具細微

點刻。腹面呈暗黃銅色。腳呈青紫,色翅鞘緣呈翼

狀伸展。小楯片呈V形,翅鞘間的細小三角形緊接

在胸部以下,並有不規則的白紋,下身呈銅色。

將翅鞘下垂,就可以快速的飛行。幼蟲生長快,

秋天前脫殼兩次,於6-7月開始結蛹。一般在春

天交配的季節成蟲,但有時有些會在秋天就已成蟲。交配後,雌蟲在有機物上產卵,產卵後死亡。壽命兩年。布於:果園、森林區、草原、農田。幼蟲會以腐植土及植物的幼根為食物,成蟲也會嚙食農作物。



螳 螂
 門:節肢動物門。目:螳螂目。別名:蟷螂、刀螂。

大約1800-2000種螳螂分布世界各地。中大型

肉食性昆蟲。呈鐮刀形的前肢長而有力,能快

速殺死及輕易咬破及咀嚼獵物。有強力消化系統,

肉食性昆蟲中少數能把獵物完全吞食消化。體型

修長扁平。頭部呈三角形,可自由轉動。複眼突出。

觸角長、呈絲狀,由多個節構成。前胸可自由轉動,

翅膀4翼,覆蓋在腹部。是不完全變態昆蟲。主要捕食小型無脊椎

動物,亦有同類相食的自然習性,引致交配後,部分雄性會被雌性吃掉;也有雄性在交配中途被雌性吃掉上半身,而下半身維持交配一段長時間的狀態。有估計雄螳螂可在交配後逃走,可是雌螳螂必須吃掉雄螳螂,確保足夠養份產下卵鞘。



蟋 蟀

目:直翅目。科:蟋蟀科。別名:促織、

趨織、吟蛩、蛐蛐兒。全球約2400種,種類多,

雄性善鳴,好鬥。體長約2公分。觸角比體軀

長。身體黑色至褐色,後腿粗大善跳躍,極具

爆發力。在地下活動,食植物莖葉、種實和根部,

為農業害蟲。夜行性。以翅摩擦發音。鳴聲的速率與溫

度直接有關,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快。多數雌蟲以細長的產卵器產

卵於土中或植物莖內。成蟲壽命一般為6~8週。


蝗 蟲

門:節肢動物門。目:直翅目。科:蝗科。

群居型的短角蚱蜢,全世界有超過10,000種

。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、溫帶的草地和沙漠

地區。長達十五公分。後腿發達,可跳比身體

長數十倍的距離。不完全變態昆蟲,只有翅膀

有無的分別。後翅為半透明。體色有綠色和褐色,

是生活保護色。蝗蟲口大、下巴發達,以植物葉片為

食,蝗蟲喜食蘆葦、稗草、白茅、狗牙草及蒿類植物,蝦須草和海蓬子。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,吃昆蟲屍體,不分同類。卵產於土中,幼蟲和成蟲在地上生活。喜旱怕雨,一旦天雨,翅膀沾濕不能覓食。農藥大量使用使蝗害發生頻度降低。



螻 蛄

目:直翅目。科:螻蛄科。別名:土猴、土狗、蜊蛄、

鼫鼠、肚伯仔、肚猴。是多種地棲性昆蟲的總稱。前腳

特化為齒耙狀,擅長在地底挖洞,雜食性。頭部較小,

體圓,灰黃色至黑褐色,長約三公分。兩對翅膀,前肢

有力,善掘地,生活在泥土中。夜行性,具有趨光性,

喜在潮濕和較粘的土中產卵。此外,對香甜食物嗜食,

吃新播的種子,咬食作物根部,對作物幼苗傷害極大。

雄蟲每於日落黃昏時鳴叫。



蜘 蛛

門:節肢動物門。綱:蛛形綱。約有四萬種被確定,

台灣大約39科122屬269種。兩體段,八條腿,

無咀嚼器官,體腔小,主要體腔是血腔,血淋巴經由

血腔輸送氧氣和養分到組織中,並移除廢物。透過

將食物充滿消化酵素將食物液化,並且用嘴邊的附

屬肢磨碎食物。靠液壓伸展牠們的腳。可從腹部的

腺體擠出多達六種絲。大多是以肉食為主,掠食昆蟲

和其牠蜘蛛有較大的物種捕捉鳥類和蜥蜴。幼體以花

蜜為食,螫肢被修改成牙,通常用來注射毒液到獵物

中。用具有黏性的網當陷阱來捕捉獵物、或是等待伏擊。對空氣、地面和絲線的震動極為敏感,並且顯示出智能的徵兆,對付困難獵物時會嘗試使用各種戰術。約200種會叮咬人,並可能構成人類的健康問題。


蜜 蜂

目:膜翅目。總科:蜜蜂總科。

原產於亞洲與歐洲。飛行的群

居昆蟲,採食花粉和花蜜並釀

造蜂蜜。其細胞沉積現象,唯

一在細胞中有鐵礦物沉積現象

的真核生物。為取食不停工作

,白天採蜜、晚上釀蜜,同時

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,為農作

物授粉的重要媒介。一個蜜蜂

群體有幾千到幾萬隻蜜蜂,由一隻蜂后、少量的雄蜂和眾多的工蜂組成。蜂后壽命可長達幾年,而雄蜂只能活幾個月,工蜂的平均壽命只有45天左右。蜂后通常是蜂群中其它成員的母親,故稱母蜂。因齡期不同可以分為三個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:保育蜂、築巢蜂和采蜜蜂。







目:鱗翅目。一般比蝴蝶粗壯,

靜止時翅膀覆蓋在身體上。夜行

性。完全變態昆蟲,從卵孵化成

幼蟲或毛蟲,幼蟲發育成蛹,做

繭纏繞,蛹在繭里發育成飛蛾。

大部分壽命不超過一年,死亡前

進行交配。雌性飛蛾通常把卵產

在葉子上。毛蟲孵化出來以後,

這片葉子就成了第一頓餐。幼蟲

以植物的葉子為食物。成蟲不能

咀嚼食物,而用類似吸管的長型口器吮吸樹汁、花蜜等。具趨光性。圍繞著明亮物體盤旋。原因是由於蛾的本能依賴月光來導航。